作者:俞海萍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5/7 13:00:20
选择字号:
记80后杨波: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载人深潜事业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一时刻:2012年6月24日,太平洋海面上波涛翻滚,北京时间9时07分,中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更令人振奋的是,此时“蛟龙”号试航员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向距离地球343公里的神舟九号航天员送去祝福,祝福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福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太空、海底遥相呼应。创造这一奇迹,靠的是装在潜水器上由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数字水声通信机。而在潜水器载人舱中操纵着通信系统从海底向太空传递信息的,正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波。
 
“蛟龙”号只是开始。随后,杨波又开展以国产化为目标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担任副总设计师、试航员。如今,杨波担任11000米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
 
“蛟龙”入海探路者
 
海阔船行,帆借风扬;水深涛涌,声随波传。这句话暗含了杨波的名字和他致力的海洋事业。
 
声学系统相当于载人潜水器的眼睛、嘴巴、耳朵等器官,包含9种功能各异的声学设备,为潜水器深海潜航和作业提供通信、定位、导航、障碍物探测、小目标搜寻和海底精细地形测绘等功能。杨波承担的就是声学系统以及各设备的研制工作。
 
在“蛟龙”号立项之初,国际上相关资料对国内封锁,我国的研制水平仅为600米深度。面对技术挑战,杨波勇挑重担,参与声学系统研制,负责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联调。
 
作为“蛟龙”号试航员,杨波参与下潜近40次,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其中包括全部潜水器突破各个新深度的首潜。
 
从3759米到4027.31米,再到7020米,一次次刷新纪录。虽然下潜试验存在一定风险,但顶着狂风巨浪,忍受着剧烈摇晃和颠簸,杨波没有放弃。这位晕船的试航员,圆满完成了历次下潜任务。
 
正是由于“蛟龙”号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蛟龙”号列为六大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之一。
 
载人潜水器“中国制造”
 
2017年“十一”长假,在中国的南海,经过50天的海上试验和28次下潜之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地把国人再次带到了水下4534米的地方,成为中国深海装备中的一大利器,下潜频度达到国际最优秀载人潜水器的工作水平。
 
杨波就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试航员,他负责的声学系统工作稳定可靠,通信、定位、导航以及探测等设备性能突出。有了“蛟龙”号的经验,这次试航,杨波更加胸有成竹了,其间他下潜7次,最大下潜深度4532米,并作为潜航导师指导学员下潜。
 
和“蛟龙”号相比,“深海勇士”号是更加地道的“中国制造”,它的声学系统在“蛟龙”号的基础上实现了多个声呐以及部件的国产化,国产化率超过95%,性能指标、可靠性和可维性都更高。
 
在此基础上,2016年,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了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该计划于2021年,冲击全球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海底,达到国际之最。杨波就是该载人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
 
在这种地球最极端海洋环境下,声学系统将实现100%国产化,为我国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把青春融入海洋事业
 
五月总让人联想起青年、青春,杨波这位80后用他的方式“致青春”:2013年5月,杨波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5月,他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杨波参与的三个重大项目中,团队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比例都很高,他们以“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为口号,保障了潜水器声学系统的精准运作。像杨波这样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中国科学院乃至国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自己的切身感受,让杨波深知青年对于祖国科学事业的重要性,也深知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会影响深远。他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普活动。他编制了多部海洋科普PPT和视频,在大、中、小学开展了近50次科普讲座。
 
在这些讲座中,杨波向青少年讲各国先进深海潜器的对比,讲浩瀚海洋的神秘,讲自己从研发、试验到下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讲潜水器成功下潜7000米时的激动和欣慰,讲在海底见到的延绵的海底黑烟囱、稀有的珊瑚群、贝类的繁衍……这些留在杨波内心的澎湃,激发了更多青少年认识海洋、研究海洋的热情。
 
(本报记者 俞海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