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慧 来源:中科院之声 发布时间:2018/5/5 13:22:54
选择字号:
显微镜下的大写人生:纪念王家楫院士诞辰120周年

 

编者按:动物学家王家楫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首任所长。1954年,为解决全国人民吃鱼难的问题,水生所迁至湖北武汉,王家楫一直担任所长直至去世,为中国水生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所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5月5日,是王家楫院士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借以此文,纪念王先生。

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开拓者

王家楫,号仲济,1898年5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奉贤县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王渭是清光绪五年举人,曾任奉贤县沙地局局长,兼任肇文书院校长和同善堂董事,他深虑“国势孱弱”,寄望读书人“学以经士”,以报效国家造福桑梓。父亲的开拓精神、严谨作风和对新生事物的开明态度,深刻影响着王家楫的一生。

1917年7月,王家楫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农学,受教于我国近代动物学研究的创导人秉志先生。王家楫曾回忆说,“在他身上,每句话和每个动作都代表了一种尊严。”流露出对秉志的崇敬之情。在秉志教授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进化理论,通过显微镜认识了千奇百怪的微小生物,窥见了自然界生命的绚丽多姿。他如饥似渴地吸取书本上和自然界展现在他面前的生命发展进化的知识,尤其关注原生动物,因为在这个生物家族中,他看到了远古动物和植物分化的共同祖先的痕迹。从此,他广泛搜集有关原生动物的文献,尤其当他发现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完全空白时,就立志为此奉献一生。他1925年首次发表的《南京原生动物之研究》,标志着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开端。

1925年1月,王家楫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除了完成白化鼠、灰鼠视神经与性别退化方面的研究外,他利用每个假期自费到伍兹霍尔(Woods Hole)海洋生物实验室采集海洋原生动物标本并开展研究。1928年完成博士论文《淡水池塘原生动物季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授予优秀生物工作者金质奖章。他曾谦虚地说:“我最早从事原生动物生态学调查,它的价值也许很小,但总是一个新的尝试。”30年后,美国博士生Stuarts Bamforth发现他研究过的池塘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30年前有着惊人的相似。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维持30年稳态的调控机理是什么?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不仅给生物学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他的这项开创性研究的重要价值。

随着他一系列有关原生动物分类、生理、生态的论文连续在美国著名的学术刊物《科学》、《形态学与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上发表,他受到了美国生物学界的高度关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王家楫就先后被聘为美国韦斯特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28年9月,应美国耶鲁大学邀请,他被高薪聘为斯特林研究员,奠定了他在国际原生动物学界的学术地位。

1929年,当获悉外国将派遣科学考察团赴华采集生物标本时,王家楫深感“中国人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中国的生物资源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开采”,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历经四年时间,他考察的足迹北到齐鲁、南抵闽粤、西迄川康、东濒海疆,对江浙、皖赣的调查尤为详尽,率先取得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发现了许多海洋与淡水原生动物的新属种。在此期间,王家楫发表科学论文12篇,为深入开展我国原生动物区系调查奠定了基础,这是他走上科学报国道路的开端。

王家楫《原生动物学在中国》,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1947年第七期195-199页(水生所缪炜提供)

王家楫与助手(光明日报记者摄于60年代初期)

王家楫与助手(光明日报记者摄于60年代初期)

王家楫在原生动物学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共发现原生动物3个新属、58个新种、4个新变种、8个新亚种,并在原生动物的区系与系统发育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受到国际原生动物学界的极高评价。他1950年发表的《壁累枝虫之纤维系统》论文,采用蛋白银染色法,最先发现缘毛类纤毛虫虽然虫体纤毛退化,但膜下纤维系统仍然存在,这对研究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70年代初,他不顾晚年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和1200度近视的困难,仍然顽强地工作。相继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原生动物》(1974)、《西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原生动物》(1977),共记述了该地区原生动物400多种,远远超过前人对该地区原生动物区系的报道,为完成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做出了贡献。王家楫呕心沥血研究原生动物一生,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大量手稿和资料,为2016年《中国动物志缘毛目志》这部科学巨著的编写与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轮虫学的奠基人

王家楫著《中国淡水轮虫志》,科学出版社1961年

王家楫在无脊椎动物学领域研究广泛,不仅开拓了我国原生动物学,1960年出版的《中国淡水轮虫志》,又表明他无愧是中国淡水轮虫学的开创人。轮虫是一种重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是许多水生经济动物的优质食物和开口饵料。该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及水库内常见轮虫种类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内容包括已观察到的种类252种,分隶于79属,15科。其中有4个新种及2个新族,自“目”到“属”的特征都扼要地加以叙述,并附有检索表,对种的描述特别详细。所有的252种都附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图像,共计533个,归纳成27幅图版。对轮虫的亲缘关系以及形态、生理、生态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讨。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由周恩来亲笔签署任命书的首任所长

蔡元培、周仁等在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办公楼前合影(1934年,上海)(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排左起:2汪敬熙、3蔡元培、4丁西林、5周仁、6王家楫

后排左起:2竺可桢、3赵元任、4王敬礼、7吴定良、8李济、9傅斯年、10陶孟和

1934年7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所长。他立即创刊 Sinensia,为我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宝贵平台,结束了研究论文只有寄到国外才能发表的历史。同时,使研究所迅速地与世界29个国家的200多个研究机构、国内66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往和业务联系。同年,他在江西庐山与我国动物学家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

1936年,青岛,山东大学校园。右一林绍文,1935年受校长赵太侔之聘,担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右二童第周,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右三叶毓芬,童第周夫人;左一饶钦止,时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左二曾呈奎,1935年起先后在山东大学和岭南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左三王家楫,时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图片来源见水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研究所被日军夷为瓦砾,王家楫身为所长,将妻儿安置在上海,率动植物研究所人员撤离南京西迁。八年抗战期间,无论环境多么危难,生活多么清贫,他始终团结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随研究所迁到上海。

1943年4月,李约瑟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钱崇澍陪同下访问迁至重庆北碚的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前排左起王家楫、钱崇澍、陈世骧、饶钦止、刘建康;第二排左起倪达书、李约瑟、杨平澜;第三排左起伍献文、单人骅、王致平、贺云鸾;第四排左起张孝威、吴颐元、徐凤早,最后一排左起黎尚豪、张灵江。

1943年,重庆北碚,李约瑟(左三)与王家楫(左四)、伍献文(左五)等

1942年,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受英国政府委派来到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期间李约瑟访问了中国近300个学术研究机构,并出版《战时中国之科学》一书。书中写道:“动植物研究所在王家楫博士领导下,工作甚为紧张,约有二十位科学工作人员,专心致力于研究。王博士自己是一位著名的原生动物学家,他除任该研究所所长以外,还兼原生动物组组长。此研究所高踞嘉陵江上(西岸),环境清幽,其中工作人员甚形紧张。参观之人,欣羡之余,深觉其具有世界上最优良的实验室之研究空气。”

1948年,王家楫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李约瑟教授邀请赴英国考察,先后参观剑桥、牛津、伦敦、利物浦等各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返回后,正值国民党当局命令各研究所迁台。王家楫和大多数研究所所长一道,展开护所斗争,毅然留在祖国大陆,从而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设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1950年,中国科学院将原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的主体、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以及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组建为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署了任命王家楫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的通知书(政字第0446号)。

周恩来亲笔签署的任命书

水生所部分人员在所本部(上海岳阳路320号)实验大楼前合影。一排左四为王家楫。(摄于1953年9月)

1954年,百废待兴,为解决全国人民动物蛋白源短缺、吃鱼难的问题,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王家楫的率领下,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岳阳路320号整体搬迁到当时生活条件极为简陋、交通异常不便的武汉郊野之地——东湖之滨,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结合与利用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渔业资源,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服务国家的重大需求。从此,水生生物研究所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着重围绕淡水水域的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的利用等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做出了许多重要的、甚至是开拓性的工作。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急待处理。但是,当他看到废水处理厂用来识别微型生物的挂图还是美国30年代的陈旧图件时,感到十分内疚,立即组织无脊椎动物分类研究组深入全国30多家有废水处理设备的具有代表各工业门类的工厂,进行现场调查及显微观察,分析废水中原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情况,筛选出166个可作为指示废水类型和质量的种类,对这些种类做了详尽的分类描述和指示作用介绍,绘制详图,配附照片,使之便于废水处理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和运用,并整理出版为《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评为优秀书目参加国际书展,掀开了原生动物学知识应用于我国环境治理研究的新篇章。

1976年,王家楫与沈韫芬、龚循矩等编写出版了《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

2001年,王家楫塑像座落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