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静文 宋爽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18/4/28 9:42:03
选择字号:
对话倪光南院士:“北斗”都能突破 何况芯片

 

央广网北京4月27日消息(记者沈静文 实习记者宋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本周,曾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助手的梁宁发表文章《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回忆了当年和倪光南等人一起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历史,在朋友圈刷屏。就在此前,中兴遭到美国政府制裁,被禁止在未来7年内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倪光南,这位79岁的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领域的权威,又一次成为焦点。
 
中兴的遭遇,是偶然还是必然?中兴之后,“中国芯”离我们还有多远?昨天下午,中国之声就此独家专访了倪光南院士。
 
倪光南谈中兴事件:信息安全被“卡脖子”
 
因为一篇网文,倪光南再次进入舆论视野;这篇网文的由头,则是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公司为期7年的出口禁令,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担忧。倪光南的昔日助手梁宁在这篇“10万+”文章里写,“2018年倪院士已经79岁,还在为了中国自主可控的芯片与操作系统奔走呼吁。”
 
倪光南表示,中兴事件反映出的问题是因为我国的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好,有些芯片别的国家不供应,所以生产就不行了,这就是所谓的“供应链被人卡了脖子”。但是现在中兴事件还没有暴露出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使用人家的产品时,我们的信息可能被人监控了,或者隐私被泄露出去了,或者系统被植入木马病毒了,这都说明核心技术在国际安全方面遭到“卡脖子”的问题。
 
倪光南:芯片难度远达不到北斗量级
 
18年前,中国IT产业界和倪光南本人一直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和芯片耿耿于怀。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18年过去了,这一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兴的警钟敲响后,我们和“中国芯”的距离,成为倪光南频频被问及的问题。突破是不可能的吗?倪光南笑说,连“北斗”都能突破,芯片的难度达不到这个量级。
 
 
倪光南
 
倪光南:我国芯片产业的制造是短板
 
那么,“缺芯”困境,困于何处?倪光南介绍,当前,我国台式电脑和笔记本所用的电脑芯片,国产水平离进口芯片有三五年的距离;手机和服务器上使用的芯片有些已与进口芯片旗鼓相当;在一些特殊领域,差距较大。此外,在芯片产业的设计和制造两大块中,中国的短板主要在制造,距离美国水平大约八到十年。在倪光南看来,我国的芯片制造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还需投大钱,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其他网信领域,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北斗有了,“中国芯”也会有的。对结果表示乐观的同时,倪光南坦言,在这个投资需求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带动企业的积极性。倪光南说,依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扩大发展应该是可以的。总而言之,应该更多地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学研相结合。另外,市场引导也非常重要。
 
倪光南:谨慎看好互联网巨头投资“中国芯”
 
芯片之痛,将首先由谁来破局?在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华为等巨头布局芯片产业后,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大规模量产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的公司“中天微”。倪光南对此谨慎看好,因为在他看来,“国家支持”是更关键的一环。
 
1988年,由于主持开发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汉字处理的一系列技术问题,倪光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在企业也改名联想集团。2013年,倪光南在回应政府部门的策略咨询时直言,“基于共享软件架构,开发发展中国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在如今中兴遭遇的背景下,这字字珠玑,是远见卓识,也是未酬之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