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乃胜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4/15 22:18:55
选择字号:
李乃胜:耕海探洋 装备先行

 

四月的海南,艳阳高照,姹紫嫣红。习近平总书记于百忙中视察了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全国海洋界倍受鼓舞。总书记的视察既是对海洋事业的关心关怀,又是对走向深海、经略海洋的指导鞭策,高屋建瓴,催人奋进。

南国边陲,一个年轻的海洋科研机构,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深海滑翔机、“海斗”号深海探测器、“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这不仅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海洋科技对建设海洋强国的支撑能力,也标志着今天的中国“海洋人”有能力率先进入深海探测的“万米”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伴随着人类走向海洋的风雨历程,在世界范围内,以港口航运为代表的海洋“商业文明”正悄悄地转向以资源开发为代表的“工业文明”。蓝色空间拓展、海底矿产勘探、涉海建筑工程、海洋国防建设引发了新一轮以“蓝色圈地”与“资源抢占”为主题的海洋竞争。实际上,这是一场国家海洋实力的竞赛,首当其冲的是深海探测装备的较量。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雄踞太平洋西岸的中华民族正在努力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华丽转身,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进入了一个蓝色跨越的新时期。当前海洋强国建设如火如荼,海上丝绸之路风生水起。而“走向深海”必须装备先行,作为问鼎深海的大国利器,国产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海洋装备承担着“先行官”的特殊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装备超常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雪龙号”“科学号”“向阳红01号”为代表的远洋科学考察船达到50艘,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舰队”;以“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彩虹鱼号”为代表的深潜装备抱团发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深潜器集群;以“海洋石油981”为代表的深海钻探平台、以“海洋石油201”为代表的深海铺管船,标志着中国步入了深海油气开发的新阶段;以“深潜”号为代表的300米饱和潜水母船,表明中国有能力完成连续性大规模海底工程;以“蓝鲸一号”为代表的海底“可燃冰”钻探开采平台,创造了海底新型能源开发的世界纪录;以“天鲲号”为代表的深海挖泥船被国内外称为“造岛神器”;以超大型智能化深水网箱为代表的人工“海洋牧场”走向国际深水海域。这些堪称扬国威、壮军威的“大国重器”,在世界海洋上大放异彩。事实证明,中国人有能力把创新写在蓝色的海洋上!

然而,随着海洋科技的突飞猛进,长期积累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海洋装备成为最突出的“瓶颈”。首先是海洋科研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从陆上的实验室到海上的调查船,其大型科研装备主要是“舶来品”。其次是考察船越造越大,但观测装备不匹配、不先进,出现了“好看不好用”的怪圈。第三是重大海洋工程装备“缺芯少魂”。大型船用发动机国产化程度非常低,船舶电子控制系统仍受制于人。

紧跟海洋强国的进军号角,深海探测与工程装备“智能化、网络化、国产化”的大潮浩浩荡荡,呈后来居上之势:

以“国产化”为目标,立足国际技术前沿,瞄准中国的海情国情,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集成创新为依托,以协同创新为手段,突破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打造中国特色的海洋装备系统。

以“智能化”为导向,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实现智能海底观测装备集群化。整合深海测控技术、海底信息传输技术;突破大深度水下运载技术、生命维持系统技术,提升海洋科学认知能力,支撑深海战略性资源开发。

以“网络化”为手段,构建海底观测网络系统和深海“空间站”,形成实时的、连续的、数字化的、多学科的观测装备阵列。纵向“立体化”与横向“网络化”相结合,瞄准“深海、深潜、深钻”,发展适合深海极端环境的特种海洋科研装备。

总之,装备是基础,装备是工具,装备是支撑。当前,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呈“山雨欲来”之势,以“国产化”为代表的海洋装备业必将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伴随着“认识海洋、关心海洋,经略海洋”的不断进步,以“提升共性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为特征的海洋装备发展高潮呼之欲出。这必将大大推进海洋强国和“海上丝路”的建设进程。

(作者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研究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