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世界和不平凡的生活。 CFP 供图
大学深切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不仅表达着一个时代的心音,还书写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人永远在选择,永远在向好里选择。人永远在创造,创造自己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由自己选择而来的,是自己赋予的。”这是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段经典之语。借用于此,我是想说,进入大学不啻为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而且必然是一次“向好”的选择。
大学是解读不平凡世界和不平淡生活的别样注脚。那么,大学应该担当怎样的社会角色,又应该如何让这一角色落地生根?大学要在大的维度上,宏阔构架,不息求真求新的思想之火;在小的落脚处,萃取不可穷尽的人生光华。
大学之“大”
大学之“大”,是大学之特质所在,也是大学之尊严和荣耀的象征。
大学之大史。大学深切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不仅表达着一个时代的心音,还书写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大学的产生、传承,清宁、繁盛应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同向而行、相得益彰。大学的大历史体现在不断传承衣钵的一代代学人,不断展现思想光华的年轻学子,不断产出的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使得大学保持着永久的活力与魅力。
有学者统计,从1530年至今,整个西方世界存活下来的机构一共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鲁迅先生也曾讲:“北大是常新的。”其实,每一所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都是历久弥新的。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仓皇西逃西安。民族危难之际,为拯救国运,培育人才,陕西巡抚奏请设立陕西大学堂,这就是西北大学的前身。从这时起,西北大学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延续的火种与新苗,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现代高等学府,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堡垒之一。
大家可能对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合大学耳熟能详。与之遥相呼应的,在陕西还有一批平津院校迁来组成的西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不但聚集了大批的学术大家,培养了大批的国之英才,而且为西北地区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根基。
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弥足珍贵、令人难忘的永远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场景和瞬间。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景德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当时就在西北联合大学就读,同班同宿舍的两个人,却很少在宿舍见面,一个人选择白天伏案,另一个人选择夜间苦读。当时课程很紧,图书馆座位又有限,为了岔开时间,许多人挑灯夜读,秦巴山间那一抹熹微而坚毅的灯火,点亮了无数青年学子求学报国的梦想。
大学之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古代经典之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实质,也是现代大学应遵循的方向。大学要使人内心光明,弃旧图新,明理向善,使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品质、包容大爱的精神,是大学之道的生动体现。
侯伯宇教授创立了著名的“侯氏理论”,是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在申报院士材料中,他居然舍弃了一些影响因子很高的论文,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他说:“要选就选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大学之大爱。有大德,必有大爱。西北大学终身教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原副主席王耀东年逾百岁后还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90多岁的历史学家张岂之坚持写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章,坚持给学生作学术报告,坚持去参加学生论文答辩等。
大学之大学者。无论古老的大学还是年轻的大学、综合的大学还是单科的大学,为其撑起一片天空的、赢得普遍尊重的,是人师、是大学者。大学的学者,要为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的发扬光大而坚守。学术价值要体现在传播、创造知识方面有所建树,在本学科、本领域有一席之地,追求具有学术水准的荣誉和成功;社会价值要体现出关注和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追求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社会进步和区域发展作出贡献;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经过时间的洗礼,人才培养的效果、产出的成果、作出的贡献被载入历史,被后人铭记和传颂。
大学之大追求。大学的追求之大,在于高瞻远瞩的视野和胸怀,在于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融于高度的自觉行动中。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执起画笔,书写传奇,对大学来讲是高远的追求。
谈到丝绸之路的历史,绕不过西汉时期的张骞和他的“凿空之旅”。上个世纪30年代,西北联合大学师生对张骞墓进行了唯一一次正式科学发掘,对中国外交史、文化交流史和丝绸之路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谈到丝绸之路的文明,我们会想到彭树智先生提出的“文明交往理论”。文明交往是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尊重、理解、宽容乃至欣赏。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文明自觉,这也是对丝路精神的一种有力阐释。
大学之大天地。大学是海纳百川之所,是包罗万象之地,是梦想汇聚之乡。这里有五湖四海的学子,有百家争鸣的思想,有浩如烟海的藏书,有绚烂多彩的生活。这里的天地可以让一名懵懂少年破茧成蝶,可以让一名孜孜学者百尺竿头,可以让一段佳话传世不朽。这里的天地,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既充满欢笑,又不乏泪水;既骄阳似火,又略带落寞。
每一所大学都有独特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特质最终将汇聚成人类文明进步探索的灯塔。学者蒋梦麟先生曾以学术自由、宽宏大度、安贫乐道、科学求真来评价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的精神。回顾一百余年的中国现代大学史,此番评价可谓真切洞明、深入客观。既能勇以入世,有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责任和担当,又能清而出世,有不被社会洪流裹挟而行的独立与清醒,大学必有其宏大境界,又不乏其典雅入微。
大学之“小”
大学不但要着眼于“大”,还要落脚于“小”。
燃烧自己的小“宇宙”。大学阶段的求学不同于中小学,大家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上世纪著名思想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理解其核心应是有原则、讲科学、勇探索、重实际操作。大学里的每个人都要让自我思维和价值实现的“小宇宙”燃烧起来。
进行自己的小尝试。进入大学求学、求实、求知遇到的大多是新鲜事物,必须有大胆尝试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睿智和一往无前的创造。
敢有自己的小坚持。大学绝非风平浪静的休憩港湾。大学生涯规划、通专结合能力培养、未来人生道路的抉择等,不仅需要辨识,更需要始终不渝的坚持。古生物学家舒德干院士有一次谈及自己的科研心得时说:“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才智,只有一颗坚持的心,一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
承担自己的小责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和责任。珍惜韶华、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是大学生的基本责任,责任虽小,但责无旁贷。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走向辉煌的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从这个意义讲,大家都肩负着舍我其谁的“小责任”。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服务西部、投身边疆、献身基层的优秀毕业生典型。一位叫吕丹阳的毕业生,有人问他:“到边疆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父母亲有没有意见?”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到,每次他从边疆休假回家再去边疆工作时,母亲都是“把我送得不能再送了才回去”。
绽放自己的小精彩。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精力最为旺盛、视野最为开阔、思想最为活跃、求知欲最为强烈的一个时期。大学阶段,有人领衔,有人客串,方法不同,形式各异,但都算是大学阶段实现自我阶段性价值的“小精彩”。西北大学有一个至今已风雨三十余载的“黑美人”文化艺术节。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指引下,着眼家国情怀、着眼人生百味、着眼青葱岁月,自编、自导、自演属于时代的人生传奇。在学校的咫尺小舞台上,可以大声地说、放声地哭、纵情地笑、潇洒地走。不分主配角、不分前后幕、不分上下场,每个人的“精彩”都定格和浓缩在这座国家危难时期见证中国高等教育弦歌不辍的大礼堂里。
(作者系西北大学校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