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29 10:26:48
选择字号:
工业互联网建设:一项“伟大的时代特征”

 

■刘松

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经济时代,实体经济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做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未来15~20年,全球信息科技有四大爆发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这四种技术门槛已大幅降低,并呈现出两个重大趋势:一是未来十年信息技术本身将不断发展和交叉加速,二是这些技术大多会对实体经济和物理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预计在全球所有未来科技研发和技术衍生方面,近50%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物理世界

过去互联网有一些大家熟悉的关键性技术,比如搜索、社交、电商,未来这些技术与每一个垂直行业会衍生出数十个分支,产生更多创新集群,新四大发明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证。下一个十年,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将持续下沉,由移动互联网延伸出的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变成数字经济的底座,通过中间技术,如物联网、虚拟现实、模拟现实、3D打印等为未来的物理世界提供基础。

变革背后,我们已经有了强大的制度自信和商业模式自信。中国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创新驱动的两大模式。一种模式是利用体制人口优势和工程师资源,快速生产组装大型的工程设备,取得商业上巨大的回报,并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

另外一种模式是大平台模式。平台模式是汇聚数字创新、商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今天中国不仅在商业模式的数字转型方面领先世界,而且通过模式输出,有条件用数字经济帮助“一带一路”国家。

中国既是互联网大国又是制造业大国。我国互联网巨头目前已经能够比肩世界一流的互联网公司,在此背景下,我们或可以用精细化的运营补充制造业的短板,利用后发优势,超越以机器、自动化为主的工业4.0,以横向的制造业连接形成软件生态。

消费互联网很多科技可以平移给工业互联网。比如特斯拉电池控制技术来自于数字中心领域控制服务器技术的平移。数学算法平移到物理层面,将会给城市中的工厂和家庭带来巨大影响。另外,智能制造很大程度上要用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会在物理世界产生一个全新的环境。

工业互联网构筑增强型微笑曲线

工业化时代的微笑曲线将产业链分为三个区间,即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受限于传统技术手段和模式,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带来的附加值往往偏低,制造商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升级,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但随着时间的演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知识红利、模式红利、IT/OT融合的红利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并催生了增强型微笑曲线。

目前,微笑曲线的中间制造部分已经逐渐拉平,但是对中国来说依然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是,曲线左侧原创设计和产品定位,以及右边营销、物流、客户运营等方面,还有非常大的追赶空间。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典型的误区,就是过于集中在智能工厂本身,集中在OT技术和IT技术的叠加上。OT技术(对企业的各类终端、流程和事件进行监控或控制的软硬件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和自动控制技术)和IT技术的融合固然可以提升微笑曲线的生产制造环节,但这并不是工业互联网所能带来价值的全部,甚至只是很小一部分。

事实上,在微笑曲线的左侧,可以通过互联网协作和人工智能的方式帮助数百万工程师提高工业知识的积累效率,形成知识红利;在微笑曲线的右侧,互联网技术激发了数十亿消费者潜力,可以用户驱动的方式推动消费类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模式红利。

工业互联网很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沉淀了多年的关键技术,与传统制造业业务相叠加,由此在微笑曲线的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三个区间带来更大的增益。这才是工业互联网赋予增强型微笑曲线的价值。

横向技术解决纵向问题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逻辑就是以横向技术来解决纵向的问题,从互联数据平台、IOT、智能算法到应用生态,在每一个垂直行业产生叠加效应,放大制造商与广义的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横竖叠加的本质导致跨界融合变得非常重要。真正的制造业服务化,是与消费者产生连接和联动,数据和互联网产生叠加。

工业互联网虽然在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但制造业本身并没有表现出迫切的需求,这是因为制造业还面临其他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产能过剩、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软件和互联网大数据的完善,要真正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提升高质量核心生产能力、提高孵化运营的水平以及推动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需要非常多的力量,主动帮助制造业形成一个发展平台。

另外,还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动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型和小型制造企业,宣导教育他们愿意用这个平台,而该平台就是未来中国制造2025非常重要的入口。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将成为一项伟大的时代特征。当所有条件都具备,更要激发制造业自身数字化转型的使命感,使其认识到必要性,了解如何借力外在的生态力量以及行业内的力量。

(作者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本报记者贡晓丽据其在2018中国IT市场年会上发言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8-03-29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