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人从30多岁到50多岁创新力发展的黄金阶段,那么,到2050年,担起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重任的人,现在正坐在中小学的课堂里。”3月25日,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的一句话,把“2018中外教师科技教育创新论坛”出席者的目光从未来拉回当下。
像所有前沿科技领域一样,人工智能未来已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正在让未来越来越现实。
教育+人工智能:给智能提速
澳大利亚科技馆科普项目主管杰西卡·席尔瓦从事科普工作已经有十多年。这二十年里,她看到了科学教育追踪科技发展的步伐。
人工智能“火”起来之后,澳大利亚科技馆的科技教育里加入了人工智能的内容。“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叫‘电子动画学’。这个项目有点像一个创客空间,是一个八周的课程,学生在八周的课程来做一个电子动画机器人。”杰西卡说。
“在课程中,他们一开始要先学习如何去安装这些电子元件,比如安装LED灯、振动电机等。然后,学生要学习软件编程,并把抽象的编程理念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作品上,理解机器人工作原理及传感器跟环境的互动。基本理解编程知识后,我们开始一些更加复杂的工作,激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编程创造力。”杰西卡说。
我国也开始了“教育+人工智能”的实践。在翟小宁看来,“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如何跟上节奏”是当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我曾经在每次教师大会和科研年会上,都把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报告重点。”翟小宁说。
人大附中对STEAM+人工智能教育构建了课程体系,从感知、认知、创新层面,开展中小学普及教育、跨学科实践应用、深入动手实操等工作,内容涉及大数据、无人驾驶、数据挖掘、机器人、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智能家居等诸多领域。青少年在这些课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时常让翟小宁惊喜。
“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人才,应着眼未来。”翟小宁说。
人工智能+教育:为教育减负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使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也让教育成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的社会活动领域之一。
无论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还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都将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的应用,及大数据采集分析作为教育改革的内容。
“人工智能的手段让信息采集越来越方便。”科大讯飞京津冀大区总经理周佳峰说。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老师提供了减负增效的可能。“人工智能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比如说通过机器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实现人机结合。”周佳峰说。
同时,“人工智能还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各级的管理者提供大数据的决策分析,为科学治理提供很好的支撑。”周佳峰说。
在教育实践中,人工智能正深入到各个学科。“我们提出‘人工智能+X’,深入到了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商学、经济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人工智能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为教育带来解放。”翟小宁说。
教育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将来很可能学生个人就可以主动习得知识,而老师的价值更多的在价值引领和文化教养的形成。”翟小宁说。
人工智能还在“莱特兄弟时代”
如果说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教育开启了一扇窗,那么,当前人工智能的力量或许还不足以将这扇窗完全打开。
“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处于‘莱特兄弟时代’。”清华大学教授马少平说,如果用飞机来举例的话,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人工智能的发展好比从莱特兄弟造的飞机到现在的喷气式飞机,还缺乏一个“空气动力学”的推进。
马少平表示,虽然深度学习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存在缺陷,“比方说需要学习大量的数据,小样本可能会存在问题,可解释性也成问题。有些人专门研究对抗样本,看起来乱七八糟的东西,会被识别成王企鹅、海星、孔雀等”。
仅就我国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我国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芯片等关键支撑领域,与发达国家、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规划处处长姚珺表示,在芯片方面,人工智能的芯片美国企业占据90%的市场,在人才储备方面,我国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2017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其中一项就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为未来发展制造业领域打好基础,在学科布置、教学内容安排上提前做好储备。”姚珺说。
“未来,对工人的要求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现在工人的素质适应不了未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需要。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谋划。”姚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