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新增2311个专业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新增备案本科专业2105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206个,合计新增2311个专业。其中,新增专业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热度最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及各类小语种专业等也较为热门。
其实,高校每年新增专业几乎成了一个惯例,不可否认,目前的一些热门专业的确是根据新技术发展需要增设的,但作为大学阶段的规范专业,还需成长发展,而如何发展则需根据未来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笔者以为,高校新增专业应审慎行之,不可盲目跟风。
高校新增专业应该有科学论证,既要看到该专业现在的热,也要预测到未来几年内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而且,高校新增专业不仅应符合学校发展定位,还要确实具备开办该专业所需的各种条件,不宜盲目追求学科种类齐全。
越来越多的专业给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对相关领域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入该专业学习,但也要有长久思考,毕竟,其中部分专业的淘汰率也许会比较高。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中国大陆高校24个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20
日前,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出炉,排名涵盖48个学科,评估了全球151个国家的1100多所高校。中国104所大学的807个学科入选全球500强,其中,大陆高校24个学科入选全球前20。
就如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所说,中国自启动“双一流”建设来,世界50强学科的大学数量增长迅猛,成效显著,这样的结果的确令人欣慰。
而报道所言,排名结果来自过去六年全球权威学者对学科的全面评估、顶尖雇主对大学毕业生全球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以及对最大文摘数据库Scopus中2200万学术文献和2亿引文数据的分析,似乎也宣示了结果的不容置疑。
诚然,多样的评价指标确保了结果更接近科学合理,但也不能否认,任何排名都只是从一个特定角度进行反映,而无法做到绝对全面。
由于评价角度、设定标准和衡量指标不同,也许在不同的排行榜中位次就会有所差异。所以,排名可以参考但不宜过分依赖,要重视外部评价但不唯评价论,关键还是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基本的自信和发展定力。
排名是一面镜子,只可作为参考来确定一下自己的位置而已。
600多万人次大学生获慕课学分
最近,教育部推出了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七成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水平大学,院士、教学名师、长江学者领衔的课程占到70%。
据统计,我国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460余所高校建设3200多门慕课上线,600多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修慕课,我国慕课数量现已稳居世界第一。
近几年,打破了教学时间、空间边界的慕课在全球走红,中国的慕课建设与应用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可以说,慕课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校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教育鸿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北京大学迄今为止已经开出了100多门慕课,东西部课程联盟汇集了上百所大学的优秀资源,向上千所大学提供在线学分课程,惠及上千万学生,其中近1/3的学生来自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
可以看到,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开放式大规模在线教学活动已然成为常态,一所顶尖高校的卓越教育也逐步惠及社会大众,而这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则大有裨益。
2017年全国资助学生近9600万人次
日前,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全国受助学生规模近9600万人次,资助资金总额达到1882.14亿元,均较上年有了大幅增长。
正如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所说,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也就是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一件令人十分欣慰的事。
一直以来,资助困难学生都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点,但在加大资助力度、拓宽资助覆盖面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资助的方式方法。
此前,媒体就曾多次曝光有些学校随意将被资助学生的信息公之于众,不仅让善意的资助政策变了味儿,也侵犯了学生的个人隐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贫困生的评选和资助应该在“静悄悄”的环境下进行,润物无声地让贫困生感受政策的温暖和众人的爱心。
高校设5亿元人才基金海外“淘人”
近日,武汉大学一部名为《漂洋过海,只为相见》的H5作品,以霸气直接、年轻动感的制作风格在朋友圈刷屏。该作品列举多项优惠的揽才政策向海外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喊话”,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也化身“顶级HR”在H5中现身,为揽才工作打“广告”。
其实,高校揽才并不是什么新话题了,尤其是近两年,自“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后,高校以各种方式吸引人才的趋势更加明显,既有国内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也有瞄准海外的人才招揽。
在此,笔者并无意探讨国内高校人才争夺的问题,只是想关注高校把人才从海外“淘来”之后的事。可以说,回国就业近几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海归的共识,但同时也有一个趋势,就是海归回国之后再归海。那么问题来了,设置重金来引才,如何才能确实留得住、用得好呢?
武汉大学提供的涵盖房子、安家费、医疗服务、配偶工作、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等一条龙服务固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应该创造更加宽容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等。
不可否认,我国的整体学术环境还相对滞后,其中包括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而这正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应对的问题。(王之康)
《中国科学报》 (2018-03-27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