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人物)王建宇:奔走的“科学赶路人”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王建宇:奔走的“科学赶路人”
中新社记者 郑莹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些领域我们现在可能领先,但若不抓紧时间,可能就会被超越,希望我们能尽快建成第一批国家实验室。”
“新代表”王建宇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急”了。他奔走于多场会议,积极发声,没有赢得发言机会的场合甚至坐不住“抢答”。
1959年出生的王建宇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也是今年全国人大代表中的“新面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
奔走于各大会场的王建宇,琢磨的就是如何尽快推动国家实验室的挂牌,“如果筹备时间过长,我担心会影响实验室的建设。”
王建宇目前工作所在地——上海,正“肩负”建设国家实验室之任。2017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成立“张江实验室”,以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学科方向,旨在建成国家实验室。同时,上海也在积极筹备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上海分部(总部在合肥)的建设。
“从历史上看,现在确实是科研发展非常好的时候。中国科技界通过这几年的积累,从跟跑到并行,有些方面逐步发展到领跑水平。”王建宇告诉中新社记者。
走过30多年的“科研路”,他是见证中国在世界“科技征途”中追赶、并行、超越的科学家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读研究生时,我们出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就是为了追赶世界高新技术,中国这个阶段的科技计划是以跟跑为主;大概到了2000年以后,逐步到第二阶段,有些领域可以并行了”,他介绍。
嫦娥工程是王建宇最早参加的航天项目。作为中国知名的空间光电载荷专家,2003年起他带领一个年轻的科研团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空间激光遥感仪器——激光高度计,搭载在“嫦娥一号”上,实现了中国人首次“为月球量身高”的梦想。接着,他又多次参与嫦娥工程后续系列的研制。
而后到了2007年,王建宇开始率队研制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的星地量子通信设备。“当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跟我说:建宇,我们不是有三个目标吗?你只要把第一个‘密钥分发’的目标做完,我们就是国际领先了。以前做的事情都是别人做过的,当时我们这些人听说这个工作是要竞争世界第一,内心非常兴奋。”王建宇回忆说。
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2017年,“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千公里级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和千公里级地星量子隐形传态。至此,“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全部提前圆满实现。
中国科研成果在世界舞台上得以领先,让王建宇引以为傲。但他现在“急”的是如何保持住这种优势,“我国的科技创新正由跟跑为主,逐渐进入更多领域并跑、领跑的阶段,所以更加要凝练目标,确保已经领先的战略领域,能够进一步拉大领跑的距离,有望突破成为领跑的领域,尽快实现领跑。”(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