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11 8:36:52
选择字号:
小康中国步入“精耕细作”

 

■本报记者 胡璇子

“要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提出了明确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决胜全面小康,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既需要坚定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决心和信心,还需要抓重点、补短板的脚踏实地的“精耕细作”。

防范风险守住底线

随着改革迈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遇到不少两难多难抉择。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虽然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如何实现标本兼治,消除隐患?这无疑是今年两会聚焦和热议的话题之一。

据媒体统计,今年两会多数民主党派提交的集体提案都涉及防控金融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建议。许多代表委员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将关注的重点投向了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风险。他建议建立联防联控和分级响应制度,对非法金融业务“打早”“打小”。他还建议利用创新技术升级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推动监管部门和技术企业合作,加强金融监管科技建设。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他同时指出,我国经济面好、政策工具多,完全能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建议,应从实体经济、地方政府层面、房地产领域以及金融系统四大方面发力。

科技助力精准脱贫

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3.1%,在过去五年中,我国的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决定性进展。

然而,精准扶贫仍须加大力度。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透露,截至2017年年底,经各省份认定的深度贫困县还有334个,贫困发生率为11%。

“解决贫困难题须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其中当然离不开科技。”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应该利用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的力量,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

昝林森指出,目前尚未脱贫地区大都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这些地方普遍存在“三农”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的问题,存在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的短板。要将这些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落到实处,必须依靠科技带动和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农业大而不强、产业链短、一二三产融合不紧、比较效益低和竞争力不强,仍是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强大引擎。

在宁夏海原县,“企业+专家+农户”的帮扶模式让优质肉牛养殖成为当地贫困群众实现脱贫的重要渠道。昝林森告诉记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润集团在宁夏海原合作发展高端肉牛产业,采取给贫困户赊牛、寄养、回收等形式发展基础母牛养殖,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服务大规模繁育肉牛良种,使当地贫困群众从中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收益,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科技、资金、产业等要素综合起来,落脚点在于龙头企业的进入、示范和带动。”昝林森表示,贫困地区若能找准主导产业,配强科技力量,吸引龙头企业进入,精准脱贫将步入“快车道”。

污染防治创新引领

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226天,比5年前增加50天——这是一组2017年北京大气状况的统计数字。“雾霾少了”“天更蓝了”,对于生活于此的人们来说,他们对这组数字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

“可以看出,有关的环保举措已经开始起效,尤其是2017年取得的效果尤为明显。”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李秀香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是非常喜人的成绩。”

但这场攻坚战仍面临许多严峻的现实挑战。“首先是污染的存量比较大,化解存量需要相当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李秀香表示。

同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也十分关键。虽然国家为此采取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设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有力措施,但在李秀香看来,有关制度如何完善、后续如何保障发展也是一大考验。“目前,局部地区防止环境污染反弹的压力比较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也比较大。”此外,她还强调,环境保护观念要跟上,污染治理的投入也要跟上。

补齐污染防治的短板,需要立法、制度、资金等各方面多管齐下,同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一方面,污染防治需要前沿技术的攻关开发以及适用技术的转化推广;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驱动发展方式转变是保护生态、防治污染的“治本”之策。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污染防治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突破。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支持力度还将继续加大。佐证之一是,李克强在谈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做的各项工作时明确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中国科学报》 (2018-03-11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8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