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多高校来说,2017年年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时间节点。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和意料中一样,相关话题再一次在高校圈发酵。
“如何看待XX大学第四次学科评估A+数位列全国第十七?”这则在知乎上的提问,引来数百条回答,有人甚至说“XX大学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各种分析评论也莫衷一是。
从2002年教育部推出首轮学科评估以来,这份名单不仅备受学校关注,还成为社会衡量高校的一把“尺子”。学科排名意义何在,如何正确看待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成绩单”,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以评估榜单“论英雄”
从2016年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以来,参评的学校就相当于进入“战备”状态。开会、准备资料、统计数据,在加班加点之间,所有人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赛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坦承,“为了学科评估花费了不少精力准备材料,甚至还得想方设法和一些失联很久的人重新取得联系”。
据记者了解,为了在评估当中争取好成绩,有些高校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重点围绕优质学科整合材料,或者让一些非优势学科不参评、拆分合并,确保优势学科的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方复全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排名就像是一个指挥棒,很多学校千方百计凑材料,使得评估结果相对不客观。”
在此期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将与‘双一流’建设的拨款挂钩”的传言,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流学科建设对众多高校来说是主要工作,这份榜单所蕴含的信息量,自然不言而喻。
在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看来,“学科排名确实会影响国家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力度,最直观的就是经费的多少。排名越靠前,得到的经费自然多一些,除此之外,还会影响高校招生质量,种种因素加起来,高校十分关注排名。”
评估标准是否合理
“评估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是唯一依据。评估会有很多主观因素,很多时候不是完全客观的,我认为行政管理部门要少做一些排名。”方复全表示。
与以往不同的是,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没有公布分数和名次,只是将前70%的学科分为九档公布。即便如此,对于评估标准合理性、结果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停止。2016年两会期间,曾有政协委员提议取消学科评估。中国计算机学会也呼吁“取消评估”。
不容置疑的是,在眼下的大环境里,排名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很多时候会严重影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除了官方排名,各类民间排行榜也是层出不穷。方复全说:“做一个好的学科,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才会形成合力。在学科排名的作用下,大家为了排名而排名,忽视了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
蓝闽波则认为,以评促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科学的评估能够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关键在体系如何能更好完善,增加可信度,让这种方法起到推动作用。”
“学科评估有存在的价值,应该把评估结果作为参考,不能成为完全的依据。另外还要思考如何让结果指导以后的工作,满足社会不同需要,这样高校才能百花绽放,各有特色。”钟章队表示。
学科建设要如何走
在评估名单里,记者发现,有些高校的传统学科体量大,但发展活力不足,本应该通过结构调整、收缩规模,但偏偏成绩还不错,客观上又会获得更多的经费投入和支持。
到底是支持此类“大体量”学科铺开发展,还是聚焦于新兴学科、特色学科的建设,确实考验高校的思路和眼光。
蓝闽波表示,学科评估要根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特色分门别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事实确实如此,随着“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主要着力点。学科评估的应当鼓励高校特色学科发展,如果政府部门管的太细,设立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千校一面”,特色和优势更无从谈起。
例如中医学、民族学等学科,是中国特有的学科体系,人工智能、大数据则是近几年新兴的学科。如果一味按照统一标准去衡量,难免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钟章队说:“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如何设计评估标准,使评估结果普遍被接受,而且能很好地得到应用,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局,方复全建议:“政府要给大学充分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大学根据客观办学规律来规划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一个好的大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学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