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23 9:24:37
选择字号:
莫让暴力游戏成为“精神毒品”

 

■袁一雪

几个月前,在湖南武陵山区的一个贫困县,沉迷于一款暴力电子游戏的15岁少年小唐,将23岁的女邻居小西残忍杀害。有网友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款游戏中,杀了人就有钱,没有车可以随时抢一辆。网络游戏中暴力与犯罪带来的快感令人欲罢不能,最终带到现实生活成为犯罪之源。

这不是个例。2012年8月,辽宁新宾县永陵镇,17岁嫌犯李某因与女友发生矛盾,杀死女友亲属2人后,沿途刺死6人,刺伤5人。这起案件,因为嫌犯行凶时装扮成网游角色形象而受到关注。

针对此类案件的发生,日前,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并迅速开展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例,给违法违规行为以有力震慑。

严肃整治,有力震慑,政府出手令家长一片叫好。但同时应该引起思考的是,这些含有暴力、色情等情节的游戏是如何接触到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出现暴力行为是否都应该归咎于暴力游戏和监管不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去年8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7.51亿。其中未满19岁的未成年人总计已经达到1.69亿人,占中国网民的近五分之一。

为了避免未成年人在游戏中接触过多暴力和色情内容,我国国产的游戏上市前会经过严格的审核,审查游戏中是否存在暴力、赌博等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因素,以决定其是否可以获取出版资格。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关企业协会推出了各自的分级制度,并通过不同级别告知玩家和家长,这款游戏适合哪个年龄段的人玩。其中,美国的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ESRB)分级制度根据游戏内容共分为6级,分别适合不同年龄段玩家。其中M等级含有暴力、色情的内容,市面上绝大多数游戏都属于此等级及以下。

但因为这些分级制度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因此,美国儿童研究会发表调查报告显示游戏分级还有可能引起反效果,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甚至有更多的儿童选择了标有“有暴力内容”以及高于自己年龄限制的游戏。

不仅是游戏令人防不胜防,低幼儿童接触的动画片中也包含大量的暴力因素,譬如一直热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连云港市,就曾有一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与小哥俩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兄弟俩被火严重烧伤。

暴力内容频频出现在未成年人眼前,游戏与动画企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曾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国家或者行业协会对游戏、动画、电影进行分级。如果只靠政府行为,做管理的人不一定懂游戏,内容上会出现偏差。如果靠行业协会自律,商人逐利的本性则会设立对自己有利的措施。

家长在痛恨暴力游戏成为孩子“精神毒品”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毕竟在未成年人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家长、学校、政府、游戏企业等必须协同作战,各自坚守自己的职责,才能防微杜渐,让未成年人远离“精神毒品”。

《中国科学报》 (2018-02-2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超级显微镜”,深度探索微观世界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