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旁的水利沟渠
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发展新蓝图,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水利发展的整体情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不错的成绩。新时代,着力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仍有一段路要走。
从本期起,本报将持续关注农村水利发展现状,探讨其如何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上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实现供水保障有力、用水节约高效、灌区生态良好、乡村景观优美的目标。
■本报记者 张晴丹
春天的脚步到了,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和里村的村民正在进行水利施工。其实不只这里,因春耕将至,全国各地都在备耕忙,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作最后的努力,为春耕春种保驾护航。
农业是民生之本,水利则是农业“命脉”。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深入及绿色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水利工作的目标更高、要求更新、任务更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水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专家表示,只有守住“命脉”,才能落实好、书写好“三农”宏伟蓝图。
水利“命脉”是重要支撑
农村水利是指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水土环境服务的水利措施。随着时代发展,农村水利设施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单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排水工程,逐渐扩大到同时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提供涉水服务的工程设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利设施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在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王景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始,乡村振兴战略就成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发展新蓝图,近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更是全面谋划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农村水利设施的支撑,就都是‘空谈空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为重要的基础保障。”水利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韩振中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专家表示,乡村振兴战略里谈到的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如果没有农村水利作为支撑,农业的产业不可能兴旺;如果不进行农村河流的整治、污水的治理、水资源的保护、防洪除涝体系建设的话,就不可能宜居。
韩振中表示,现在是我国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包括下一个阶段要初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水利部部长陈雷则强调,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质量、有序建设,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微并举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更要着力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
长足的进步,卓越的成绩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水利发展的整体情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不错的成绩。
“首先,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王景雷介绍,“十二五”末,全国农村饮水安全总人口达到92939万人,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到82.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6%。
农村的生产条件、生产设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从‘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三五’,国家对农村水利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农田灌溉面积逐年增长。”韩振中表示,到2016年,我国各类灌区已经有7700多万处,其中30万亩及以上的大型灌区达456处。
“十二五”末,全国灌溉面积达到10.81亿亩,其中耕地灌溉面积9.8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7%。
“极高的灌溉面积比例,是保证我国用世界6%的淡水资源、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1%人口的重要原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黄修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农村供水能力也有所增强。“十二五”末,全国已累计建成日取水量大于等于20m3的供水机电井或内径大于200mm的灌溉机电井共计483.2万眼,建成各类装机流量1m3/s或装机功率50kw以上的泵站91795处,其中大型泵站368处、中型泵站4178处、小型泵站87249处。
近年来,水利体制机制逐渐完善,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共恢复或新设乡镇(流域)水利站29351个,发展各类农民用水合作组织8.34万个,管理的灌溉面积达到2.94亿亩,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的29.7%;全国已有近800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改革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韩振中说。
节水、高效的农田水利设施是首选
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全国水资源总量28100亿m3(世界排名第4位),人均占有量约为2100 m3(世界排名第121位),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时空分布呈南多北少,夏季多、冬季少的状况: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农业则是我国的用水大户。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主要以高标准的渠道和管道输水技术、现代喷灌、微灌技术与改进后的地面灌水技术为主,并采用与天然降水资源利用技术、生物节水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相结合的模式。
“而我国则采用的是渠道防渗和地面灌水技术,配合相应的农业措施和天然降水资源利用技术模式,较先进的喷灌、微灌技术还处于大规模推广发展的阶段。”黄修桥说。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国外技术,部分科研单位、高校逐步开始技术理论研究与试验分析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则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全面关注,国家提出“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2000年以后,全国大力投资,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迅速发展、数量激增,开展规模化的灌溉设备研发、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
韩振中介绍,2016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4.93亿亩,其中,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经达到了2.91亿亩,占灌溉面积的29%左右,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54.2%。
专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水资源量的日趋紧张,农业用水更加短缺,节水、高效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是发展现代农业、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是重要保障。
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水利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黄修桥表示。
农田水利设施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谋划工作,以实现供水保障有力、用水节约高效、灌区生态良好、乡村景观优美为目标,为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支撑。
在黄修桥看来,首先,供水保障有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但无论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产业的重新谋划,还是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都需要水资源来支撑。
其次,用水节约高效是基本要求。农民收入提高是生活富裕的重要体现,节本增效正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并且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经难以为继。”黄修桥指出,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农村水利必须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科技创新,根据区域水土资源禀赋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求进行农业种植结构和相关产业的调整,探索节水高效用水模式,为节水农业的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再次,灌区生态良好是当务之急。新时代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神,将市场经济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灌区建设、改造和管理的整个环节,实现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乡村景观优美是主攻方向。“景观优美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体现,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要通过乡村供排水工程合理布设,兴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以及路、林、渠系及供水管网的优化和美化,还有水系重建、排水渠系的恢复等,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黄修桥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8-02-14 第5版 农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