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垠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8/2/12 9:46:14
选择字号:
基础研究的短板该怎么补:四大难题待解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解读

 

“最近大家可能关注到中国成功培育体细胞克隆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意见》就是为了促进我国科学家能够多出这样的成果。”在2月11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多次提及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的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不只是克隆猴,铁基超导、量子信息等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基础物理领域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基础研究亮出的另一份成绩单是,五年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增加1倍,从2011年411多亿元增至2016年的820多亿元。

补上基础研究短板 四大难题待解

“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来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说,具体体现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较匮乏、投入总体不足、环境待优化四方面的问题。

叶玉江表示,科学的理论、原创的思想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还非常少,缺乏能够心无旁骛、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人才队伍。在投入总体不足的同时,投入结构非常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主要靠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财政支持。此外,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政府投入占90%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较低。”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透露,随着《意见》发布实施,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将进一步加大,除继续大幅增加稳定支持外,2030年的重大项目实施将考虑基础研究的长期部署,并且增加地方财政和企业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让科学家甘坐冷板凳 宽容失败就是鼓励探索

针对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问题,《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0条重点任务,明确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与其他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周期比较长,而且在这样较长的研究过程中不容易体现科学家的价值。”叶玉江解释说,《意见》里对营造宽松的环境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一是加强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要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与决策机制,落实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三是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差异化评价试点。

差异化评价试点如何推进?叶玉江指出,要针对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实行分类评价,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扩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的选择权。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科学问题要科学评价

关于学术造假特别是去年的学术期刊集中撤稿事件,黄卫介绍,科技部联合20多个部门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共同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工作,目的就是要从制度、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同时,要配合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科研诚信信息化建设。

“过去我们比较看重论文和获奖情况,对科学和技术本身的影响力和意义注意得不够,基础研究如果这样评价会出现引导上的偏差。”针对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黄卫回应说,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么大,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每一门学科,量每一个科研人员。比如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应以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进行评价。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时间、多一些长期稳定的支持,让他们能安心研究。

(科技日报北京2月11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