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9 9:32:31
选择字号:
卢路:“复活”动物尸骨的人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物种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将失去生命力的动物通过科学方法制作成标本保存下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价值在于其虽死犹生,人类借此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动物与环境、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同类型的动物标本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剥制标本,去其内里,再将动物皮张及其皮肤的衍生物包裹上填充物,复原成活着的样子。因为形象逼真,易引人联想。骨骼标本却是反其道而行,扒去动物最丰富多彩的外衣,只露出一具冰冷的“尸骨”。它的魅力,不易“看透”,因此,鲜有人提及。

“80后”动物标本师卢路是个例外。他不仅能让手中的动物骨骼“复活”,还把自然选择的神奇力量,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和机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塑造,这些蕴藏在骨骼背后的奥秘,编织成了一个个好听的故事。骨骼标本可以很美,且自有深意。

初识骨骼标本

从小,卢路对动物的喜爱,接近于一种执念。

最早,他能想到的接近动物的方式,就是把任何能带回家的“宠物”养个遍。“动物园大亨”这款游戏,他到现在都没放手,因为在游戏里,他可以是一名出色的动物园经营者。他当然知道,这是个不大可能实现的角色,所以现实中最务实的职业理想,就是当个饲养员。

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他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跑到了一家宠物商店,认认真真为动物打起了工,只是结果有些出乎意料。真正涉足动物经营,那些现实中的行业规则让他心生不快。当爱好成为一种职业,迟早会平添许多烦恼。

卢路想出了一个既能随时接触动物,又能与之保持一定距离的办法,当个业余的动物标本师。

直到今天,动物标本制作在国内依然是个非常小众的行当。农耕民族向来没有狩猎的文化基因,大众对标本的认知程度比较低,除了用于科研、科普,国内的标本并没有产品化、商业化。加之标本不是高更替性耗材,对这一领域的职业人士需求很小。而卢路选择的标本制作门类——骨骼标本,更是小众领域里的边缘。

骨骼是动物形体的承载物,是生命体的支柱。只是它单一的色彩,冷峻的形态,天然地缺失与人的亲近感。

卢路第一次接触骨骼标本是在高中时期,从北京自然博物馆引进的大型动物骨骼专题展览“生命的支撑”。也许是好奇,也许只是爱屋及乌,他非常喜欢那些白色的骨骼,于是便开始自己学着捣鼓动物“尸体”。

骨骼标本的制作步骤主要包括将骨骼剔除肌肉、腐蚀脱脂、漂白,并按照动物的自然状态、位置对骨骼进行整形和装架。

卢路练手的过程是在大学宿舍完成的。最初,他的标本全部取材自日常生活,比如吃剩的鸡爪、鸭脖、兔头,再比如到花鸟市场找些折损的鸟类、鱼类。只要有心,但凡接触到的动物骨架都可以成为制作标本的契机。

可对几个室友来说,每一次契机都是一场“灾难”。除了强迫见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动物尸体,还得忍受标本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味道,尤其是在脱脂环节用到的挥发性汽油,卢路不得已将那些处理用的化学品装到篮子里悬挂在窗外。

室友当年的“宽容”,让卢路的标本制作顺利起步。

技艺之外

现在,卢路是业余标本师里的高手,爱好之余,他还会帮助北京自然博物馆等科研、科普机构制作标本。

技术虽然步步精进,但制作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卢路介绍说,剥制标本对动物尸体要求完整、新鲜,但许多用来做骨骼标本的动物尸体往往腐败得厉害,浓烈的味道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以至于生活中对于一些轻微的异味,卢路现在几乎感觉不到。

除此之外,剥皮去肉、拼接骨骼的过程常常让他陷入某种强迫状态。一件标本想要做得足够精致,一方面是皮肉的去除必须非常干净,另一方面,骨骼必须保持高度完整,“一块软骨”“一个指甲”都不能少。

卢路曾经接到一副散得七零八落的尖吻蝮骨骼,它是中国体型很大的一类毒蛇。卢路必须把每一片骨骼按在正确的位置上,除了要有非常之耐心,还要掌握足够的动物解剖、骨骼结构的专业知识。

不过,在他看来,这些“技术”是熟能生巧的过程,而标本制作的关键还不在于此。

好标本之所以能让人感觉栩栩如生,是因为标本师把它的动作、行为、表情,以及它与自然界的关系,都还原到了最真实的状态,仿佛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这是卢路的作品一直在追求的。

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标本师对物种的了解。它们的体态、动作,表情、性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捕捉。特别容易忽视的是物种的生活史,它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它随着季节、年岁变化的变换,它与周围生态的互动关系……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构成了标本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不经过这一系列缜密的研究和考虑,想当然地把标本制作成一个模样,容易贻笑大方。”

更进一步说,卢路渴望的作品,还带有制作者强烈的情感投入,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宠物标本的制作中。宠物标本还原的是逝去的动物在主人记忆中的样子,如何贴近主人的心意,找到能唤起他回忆的样貌、状态,考验的是标本师内心的感受能力。

“标本制作,锻炼技艺固然重要,可有时候,标本与标本之间的差异,在于对逝去生命的责任和尊重。”卢路的体会,同时也解释了好标本之所以难做且稀少的原因。

从现象到本质

成为动物标本师虽然是卢路选择自得其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可当他真正从一个门外汉成为能看懂骨骼门道的内行,他也不再把自己局限于标本制作本身。骨骼标本作为一种媒介,值得把动物界种种现象背后更本质的东西传递给大众。

不同动物身体结构的对比,自然选择的神奇力量,生物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和机理,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塑造,这一切奥秘都蕴藏在骨骼之中。只可惜,如果不借助语言,绝大多数人都是无法“看透”的。

于是,卢路成了一个努力讲故事的人。

“猫和狗,是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伴侣动物。可它们无论体态、性格、食谱还是攻击方式,都大不相同,因为这些区别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举了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猫的脸是扁平的,嘴巴很短,可大多数狗狗的嘴却很突出。从嘴部骨骼的差异,其实反映了它们各自祖先生活习性的区别。对猫科动物来说,吻部越短,咬合时的力臂就越短,咬合力越强,所以它们捕猎的时候往往能一招毙命;家犬的祖先——狼则正相反,咬合时的力臂更长,咬合力降低,难以瞬间干掉对手,因此,它们总是团伙作战、多点攻击,以及用阴毒而有效的“掏咬”技巧,用长嘴去咬猎物腹股沟、肛门这样的薄弱环节。

从人们最熟悉的宠物的骨骼中,他道出了猫科和犬科动物不同的演化策略,这就是他找到的诉说故事的方式。

“再比如,大象看似敦实的四条腿,其实一生都在跳芭蕾。只有了解它的骨骼才会知道,原来大象一直是踮着脚走路,后面是胼胝状的肉垫。这也意味着,它的脚远比人们想象的脆弱。当人们在目睹动物表演时,大象后足直立,前足抬起来,这对它的足部、脊柱、骨盆的伤害极大,因为这些骨骼根本承受不了身体的重量。”

卢路也希望通过骨骼视角的故事传达对于动物福利、自然保护的一些观点和理念。

尽管骨骼标本仍不为多数人所知,但他讲述的那些别具一格的故事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听到并且喜欢。

北京动物园、动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他定期在那些科普场所向人们讲解、分享。去年,他不仅成为了杂志的专栏作者,还变身为一名博物旅行领队,带着一群孩子,去发现自然之地的种种惊奇。

对卢路而言,骨骼标本也为他自己的世界打开了不同的大门。

 

家猫

 

日本松雀鹰和伯劳

家鸡头骨

 

琉璃金刚鹦鹉

 

尖吻蝮头  卢路作品
 

《中国科学报》 (2018-02-09 第4版 自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