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秀娣
随着国家清理在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地,相信学术共同体内的同行评审制度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和青睐。的确,同行评审作为一项国内外公论的以评审学术成果质量而见长的技术或方法,由同行专家来评判学术成果水平的高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同行评审也容易掉入领导意志“传声筒”和学术权威“一言堂”的“陷阱”。
同行评审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科学性,因为学术成果水平的高低由同行专家来评判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其客观性和准确性,而这正是学人和社会追求的学术评价公平、公正的基础。但同行评审优势的体现必须以同行评审专家发挥其独立思考、理性求证、尽善尽美、开放兼容等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为前提。学术活动是追求高深知识、探索真理、真相的过程,学问是在不断否定之否定过程中被推进向前的,因而同行评审本质上也就是在行使质疑和批判职责。
之所以现今要格外强调同行评审专家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因为在当下的大小学术评审活动中,有的同行评审专家缺乏责任心,丧失学者应有的正义感,一味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导致严肃正规的学术评审活动变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闹剧,这样不仅毫无科学性、公正性可言,更可能造成“假冒伪劣”成果横行。
令人震惊的“汉芯一号”造假事件,造假者将从美国买来的芯片加上自己的LOGO,摇身变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如此粗劣的造假手法,而且没有现实量产,何以能三年之久畅通无阻、获奖获利无数,这与国内同行顶级“大腕”在成果评审中的“一锤定音”不无关系。
事实上,在国内多个重大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事件中,同行评审的“推波助澜”脱不了干系。当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缺失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同行评审专家是不够格的。
因为如果同行评审专家主观上不愿去发现或质疑问题,说明他(她)“德”不配“位”。科学精神的精髓是质疑与批判,一个学者在同行学术评审这样的高层次学术活动中不去主动发扬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他(她)缺乏一个知识分子起码的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一个正直、忠于职守的评审专家,是不能容忍学术成果中存在缺陷或错误而不去指出的。相反,一个一味揣摩领导意图或者怕得罪人而不敢说出真话的专家,说到底只是一个注重一己私利的人,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如果同行评审专家客观上看不出评审成果的问题,说明他(她)“才”不配“位”。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把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层次。评价处在认知体系的最高层次,这就是说,只有具备高水平学识的学者才够格做评审专家。在现代社会,我们常说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考验人的才智,作为评审专家更要能够发现问题并进而检验之。如果一个专家在多次评审活动中都无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她)的专业水平还不能胜任评审的要求。
综上,评审专家不仅是名利,更是责任。广大学者、科研人员希望能够得到客观、真实、准确的学术评价,呼唤推行同行评审,而要保证同行评审不受领导意志、学术霸权、人情关系所左右,主要取决于评审专家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养。为此,要加强对评审专家的自律教育,严格规范其评审行为,同时建立起评审专家的遴选制度、承诺制度、回避制度、问责制度,对缺乏基本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评审专家,应该坚决将其清理出同行评审专家的队伍。
《中国科学报》 (2018-11-13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