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破釜沉舟驰沙场,继往开来竞风流。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60年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矢志不移的奋斗史,又是一部披肝沥胆的创业史。60年的发展,打造出武汉岩土所人开拓奉献的工作作风。
60年风雨历程,60年春华秋实。“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武汉岩土所将总结6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在“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的指引下,以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为导向,对标中科院“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8+2”科技布局和“三重大”产出目标,继续调整优化研究所“一三五”规划战略布局,聚焦研究所创新跨越发展总体战略定位,保障创新跨越发展目标实现。
强本固基 夯实创新平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当前,武汉岩土所进入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机遇期、中科院四类机构分类改革窗口期和研究所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关键期的“三期叠加”阶段。面临新形势,武汉岩土所从更大的格局、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以改革创新的胆略和勇气谋划新思路,重构从“路径惯性”到“创新增值”的发展模式,创新从数字追赶到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探索从指标评价到多元化统筹与激励的机制变革。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武汉岩土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以目标导向为核心,以成效导向为出口,进一步强化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凝练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提供科学支撑,从创新驱动的源头中提供科技供给,实现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引育并举 建设人才高地
面对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的形势,武汉岩土所将不断加强研究所科技人才高地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聚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提升创新人才国际竞争力,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
未来,武汉岩土所将聚焦岩土力学与工程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人才规划顶层设计,打破学科方向壁垒,重组科研组织模式,加快学科交叉融合,试行“共享—聘用—引进”三部曲模式,探索建立人才分类评价、开放评价和可持续评价制度,建立起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构筑岩土工程领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地。
引育并举,聚用结合,加大设岗方向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制定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与扶持计划,构建起“同台竞技、同轨运行”机制;开通“岗位晋升”和“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绿色通道,打造青年科技人才提升计划,为研究所培养一支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团队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融合发展 推动机制变革
近年来,武汉岩土所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主线,瞄准学科前沿,聚焦“三重大”成果产出,在科研平台与条件建设、重大项目争取与成果产出、科技合作与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武汉岩土所提出了“大院·大所·大企”的创新跨越发展新模式,构建“多主体共建、多资源共享、多产业共生、多领域共赢”大融合发展新思路,逐步推动形成跨行业跨学科多元化融合新体制和全链条全要素贯通式发展新机制,谋划推动建设集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工程化示范、产业化推广为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
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机制方面,武汉岩土所将实施“253”专项行动计划,即以增加资源有限配置杠杆、激励约束评价杠杆两个着力点为基础,以建设区域研发中心、技术孵化中心、产品转化中心、重点专项基金和种子培育基金五个支撑点为核心,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市场占有率三个落脚点为目标,激活创新的神经末梢,创造发展的新动能。
襄大业,绘宏图,尽显腾飞之象;续辉煌,追梦想,且呈灿烂之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汉岩土所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心聚力,勇于探索和逐步尝试科技管理的新模式、体制机制的新变革、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创新文化的新格局,在聚焦发展中寻求优势和特色,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朝着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砥砺奋进,共同追逐岩土人所铸造的“岩土梦”!
《中国科学报》 (2018-11-0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