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94岁。他的离开,让网络世界进行了一场集体的悼念。
《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金庸笔下的江湖是几代人心中的共同记忆,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更是覆盖了无数中国人的回忆。
有金庸文学的分析者、粉丝说,金庸笔下的江湖之所以拥有格外巨大的魅力,一是讲家国,二是讲悲悯。事实上,侠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武侠精神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心理,从来就是超越时代的。侠之精神,仍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并且一直产生着持久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写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有分析指出,所谓的武侠精神,首先是体现了平民阶层要求体现自我价值,并与贵族阶层取得精神对等的观念,因此,深得平民阶层的认可。
当然,武侠精神也经历过一些变化。比如从快意恩仇、睚眦必报,到守信重诺、兄弟义气,再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它不再局限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在社会上除奸去恶、舍己助人、普济众生,并成为老百姓的意识里对侠者最高的伦理价值和行为标准。
侠客精神就是这样一种泛化了的精神气概、文化人格。用更易被人理解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崇尚正义公平,追求自由进步,用于打破常规,诚信重诺,见义勇为,济世情怀……
因此,武侠文化心理在中国有着极其特殊的位置,它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影响是真实的,无论是审视待人处世的方式,还是价值思维。
在这个机会主义、功利主义极端盛行,诚信丧失、荣誉丧失、信仰丧失的灰色社会,尤其需要“侠义”“侠风”“侠气”“侠节”的维护和坚持,去传递更为积极的能量。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侠者。 (朱香)
《中国科学报》 (2018-11-02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