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唯珈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0/29 18:50:00
选择字号:
进击吧,科学小记者!——
中科院科学节“科学小记者”活动侧记

 

10月27日一大早,在中国科学报社大厅里便挤满了一群活泼可爱的“蓝精灵”。他们身着统一的蓝色坎肩,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讨论或观察,仿佛已提前进入到即将开始的角色体验中。

作为中科院首届科学节的特色活动之一, 模仿科学记者报道新闻,像大人一样“跑会”,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件颇具吸引力的事情。

“什么是导语?”在新闻基础知识讲座开始,培训老师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小记者们。

“导语就是类似导游说的话!”“导(岛)语(屿)有沙滩,有大海……”一个个古灵精怪的答案脱口而出,让人忍俊不禁。

担任培训讲解的中国科学报记者胡珉琦,已经是第三次参与科学小记者的指导活动了。在活动到场,她见到了许多“老面孔”。“许多孩子渴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走进科学,走进新闻报道领域。”她说。

胡珉琦记者进行新闻知识培训

记者的工作是什么,新闻的定义与要素,如何做报道……在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们迅速投入“战斗”,展开了一次科学报道的神奇之旅。

在模拟新闻发布会环节,小记者们需要边听专家介绍相关知识,边对专家进行采访。报社特别邀请到中科院古生物科考队成员房庚雨为小记者们答疑解惑。

“这是攀鲈的什么器官?”“它为何会在青藏高原被发现?”“攀鲈真的会爬树吗?”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让房庚雨颇有些应接不暇。

小记者们观察房庚雨老师由青藏高原带来的化石

房庚雨目前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主要从事古鱼类学方向的研究。从发布会开始,他就一直给小记者们讲解攀鲈被卷入青藏高原隆升之谜的相关知识,讲的时候十分从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有些额头冒汗了。

“孩子们的很多提问都涉及到我们最新的研究方向,”房庚雨说,“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科学记者的影子。”

周末拉开帷幕的科学小记者活动,两天时间举办了四场,行程紧凑,信息量满满。孩子们先后到中国科学报社、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观、学习、互动,亲近科学家、接触科研活动,切身体验了一回用自己的视角和笔触做科学传播的过程。

刘洋老师给小记者们介绍鼠兔

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心纳米技术发展部主任范伟民做了题为《神奇的纳米世界》的报告,并通过纳米盒子等科学实验,向小记者们普及了纳米相关知识。因为实验的有趣生动,很多孩子感到意犹未竟,让本该进行的模拟新闻发布会不得不一再延后。

范伟民研究员主持科学小记者新闻发布会

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学家带领科学小记者触摸体验纳米材料

科学小记者徐子擎的作品《走进神奇的纳米世界——科学小记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采访实践活动》

“固态、业液态,我是什么态?”“纳米为什么用不完?”“纳米的东西进入人体后会有什么反应?”紧随而来的小记者们的现场采访提问,既让人觉得充满童趣,又让人感到脑洞大开。

作为科学小记者,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作出一篇新闻作品。在给定的框架中,小记者们可以无限发挥想象空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新闻稿件。

 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科学小记者正在就唇语识别技术采访科学家杨双老师

也许对于这群初出茅庐的孩子,最困难的莫过于信息的归纳整理。不过这可难不倒这群小记者们。

“刚开始有点不知如何下笔,因为知道的实在太多了。”一位小记者尴尬地挠挠头。记者看到,尽管孩子们的书写有的还得用拼音代替,但表达的内容居然有模有样。别说,还真有点“名记”风范。

小记者于惠霖在参加完相关活动后写了一篇《鼠兔——为草场退化背锅60年》的报道。这是一篇尚未完稿的报道。“稿件”列举了这则报道的信息来源等基本信息,还就文章的主体内容进行了描述。他希望借助自己的报道向公众传递这样的观点:我们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决定,应根据事实来保护环境。

于惠霖小记者出色地完成了新闻稿

“成为科学小记者,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任务,长期培养孩子解决与克服困难的能力。写作过程中,孩子会更清晰地反思自己的经历和收获。” 培训老师、中国科学报记者胡珉琦说。

据介绍,本次活动主要面向北京地区6~12岁儿童。在接下来的日程中,科学小记者们将继续奔赴中科院各个研究所,在科学大院里探究、采访,圆上这一颗颗科学小记者的小梦想。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