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30 16:28:29
选择字号:
《自然》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席郭华东受邀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评论文章。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认可,对科学技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

该评论文章呼吁全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利用地球大数据,携手共建数字丝路,服务“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郭华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城镇化进程、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的数据资源共享不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能力发展不均衡,以及缺乏有效合作交流机制等四方面问题。

针对上述挑战,由郭华东任主席的DBAR国际科学计划,目标在于提高数据共享能力,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运用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决策。

自2016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DBAR在“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建设、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系统、地球大数据密集计算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和科学合作,将构建面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对“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进行空间监测。为此,DBAR将优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推广地球大数据的示范应用,探索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目前,DBAR计划已得到了26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成立了环境变化等7个国际工作组和城市化等2个国际任务组,在全球设立了8个国际卓越中心,分布在亚洲的巴基斯坦、泰国;欧洲的芬兰、意大利、俄罗斯;非洲的摩洛哥、赞比亚和北美的美国。近期,“DBAR科学规划书”发布,DBAR将围绕地球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未来10年持续开展数字丝路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一带一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