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之康 通讯员 聂际慈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孙思初入大学时有些郁闷,因为他第一志愿报的是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世界史专业,但入学时却被调剂到了俄语专业。不过,这郁闷的情绪并没有延续多久,因为他发现南开有一个项目,只要加入进去,就仍然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世界史专业。
这就是南开大学2017年9月份推出的一项新的教学改革举措——非通用语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又称“通用+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项目。
面向国家需求 培养复合人才
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高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复合”程度不够的问题,即外语专业学生缺乏其他学科背景,而其他学科学生的外语能力又不够强。
“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南开大学探索实施了‘通用+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南开大学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文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它将有利于破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据段文斌介绍,该项目目前涉及外国语学院、历史学院、旅游与服务学院、经济学院四个学院,涵盖七个专业,即世界史、旅游管理、国际商务三个“通用”专业和德语、法语、日语、俄语四个“非通用语”专业。这七个专业的大一新生在入校后自愿报名参加该项目,通过选拔考试后,三个“通用”专业学生分别选择德语、法语、日语或俄语作为第二专业,四个“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则分别选择世界史、旅游管理或国际商务作为第二专业。
该项目学制为四年,成绩合格者毕业时将获得一个外语类专业学士学位、一个人文社科类专业学士学位。首批共有61名学生通过选拔,但在当初报名时却异常火爆,比如外国语学院,有77人报名,最终只录取了29人,录取比例为37%。
“定制型”双学位 融合而非结合
据段文斌介绍,该项目并非在某一人文社科专业基础上加上外语专业,而是将学生培养计划单列,以尊重学生意愿为主导,适度调节,形成12种“个人定制”的双学位培养计划。参与项目的学生并不在本科录取专业跟班学习,而是有独立的班级建制,一、二年级主要由外国语学院负责外语课程修学,三、四年级由相关人文社科学院负责专业课程培养。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讲,最大的不同点是打破了多年来的主辅修模式,将两个专业都变成了主修专业。”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说,以前的主辅修制度往往是解决外语专业复合人文社科专业的问题,但该项目却要解决全校所有人文社科专业的国际化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项目是让其他专业与外语双向复合。因此,我们就给所有人文社科专业提供了一种插上南开大学七个非通用语种的翅膀,然后走向国际的机会和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助力‘全球南开’计划的实现。”阎国栋说,这样南开大学的学生除了英语之外,就会掌握第二门外语,而且达到了专业水平。
同样是四年,参加“通用+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项目的学生要主修完两个专业,其质量又将如何保证呢?
在阎国栋看来,最初的选拔是为最后的培养质量把的第一道关。而后“私人定制”的教学计划实际上是一种强化训练,与没有加入项目班的学生相比,无论是知识传授的速度还是数量都是加倍的;同时,学生们要修满180学分,实现两个专业必修课程的“全覆盖”,从而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
“作为‘定制型’双学位,‘通用+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项目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起点。它不是两个专业培养方案的结合,而是融合为一个培养方案,强调不同专业间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段文斌表示,我国很多高校目前都有两个或者多个校区,不同校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客观上制约了学生修读双学位,而该项目则破解了这一“硬约束”,由“学生动”变为“老师动”,从而保证了学生的修读。
虽有诸多挑战 仍将不断扩大
“通用+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项目虽然对于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大有裨益,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比如学生的学业压力。对此,“国际商务+法语”项目班的外国语学院大一学生王寒晶深有感触。
“参加这个项目,学习状态比较紧张。”王寒晶直言,“本来法语专业的要求是一个学期只需学完一本法语书,但现在将近学期末,已经学完了两本,而且国际商务专业还要求学习C++编程和理科高数,所以压力大一些。”
为此,南开大学专门设计了退出机制,即每学年末学生可以提出退出项目,回到原专业继续修读。不过,王寒晶表示,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说过要退出。
同时,该项目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授课老师要在两年的时间里教完三年的必修课程,时间紧迫、任务集中,而且要达到外语专业的国家要求,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杜卫华说,不过看到项目班的学生们学习外语很有动力,自己心里很知足,也充满了干劲。
阎国栋表示,该项目对南开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以外国语学院为例,如果规模继续扩大、教学班增多,未来几年内,每个非通用语专业大约要引进5至8名教师,同时增聘1至2名外籍教师,这需要学校人事部门和外事部门的大力支持。”
不过,虽然存在诸多挑战,但南开大学继续推进“通用+非通用”本科人才培养项目的决心却很大。
“2018年将适度扩大规模,加入试点的通用专业和非通用专业分别都会增加,参加项目的学生规模也会增加。”段文斌透露道,在进一步推进大类招生的基础上还将推行大类培养,有条件的专业也将逐步开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加快直播教室和直播课堂建设,推进在线学习。“这样,修读双学位将成为各专业学生的自主选择。”
“外语专业与人文社科专业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项目是近年来南开锐意创新,统筹全校教学资源,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相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国家急需的非英语国家和区域的研究人才,为以语言互通为前提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18-01-09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