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盾 方育阗 方玮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1/5 10:17:39
选择字号:
卢永根院士获评“南粤楷模”:心唯大我育青禾

 

■教育脊梁·人民教师风采

近日,广东省评出3名第九批“南粤楷模”,但在发布仪式上,年龄最大的一位楷模却未如期而至,他因重病躺在病床上,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

去年初,卢永根鼻子突然出血,得知罹患癌症,87岁的他与夫人徐雪宾决定提前捐出全部积蓄。“党培养了我,我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如是说。

2017年3月,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把累计880.9446万元积蓄捐给华南农大,设立了教育基金,奖励华南农大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以及邀请著名农业科学家来校讲座。

卢永根的“一掷千金”,让华南农大2016级研究生韩硕理解了卢永根夫妇的节俭。韩硕曾作为志愿者为卢永根夫妇在华南农大饭堂打饭。夫妇俩午饭一般是两荤两素,不超过15元,如果中午吃不完,就留到晚上吃。

这就是卢永根在“大我”和“小我”之间的抉择。

“香港仔”的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前,他离开家人,从富足的香港来到积贫积弱的内地。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他的一生。

“你具备移民条件,为什么还要留在中国?”一位美国移民局官员曾问卢永根。“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句人生格言。

卢永根浓烈的家国情怀,源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卢永根祖籍广东花县,1930年生于香港中产家庭,家境殷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少年时期。

亲眼目睹日军的凶残,体会到了当亡国奴的悲惨,因而在广州解放前,很多巨贾大亨南下跑到香港时,他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广州。他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一生。他曾三次到国外访学,在异国丰厚的物质生活面前,他选择学成归国。甚至在家庭亲情面前,卢永根内心的天平也倾向祖国。他曾到美国照顾病重的母亲一个月,在美的兄长竭力劝他留下,他最终也没有动摇。

卢永根不但坚信只有祖国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感染带动身边人奉献祖国。现任华南农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彭新湘,1992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深造时,收到卢永根的亲笔信,希望他学成归来,奉献祖国。

当时彭新湘正为留菲发展和回国就业而举棋不定。在国际水稻研究所,他每月能领到1100美元,还有机会“跳槽”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当时回国收入低,科研条件差,连实验台都是水泥砌的。

卢永根一行行娟秀的钢笔字,重如千钧。彭新湘等一大批人才最终选择回国奉献才智,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赶超。如今,我国水稻研究技术在很多领域超过了国际水稻研究所。

“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新民主主义同志会。1949年8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卢永根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紧密相连。住院后,卢永根希望继续过组织生活。2017年3月,华南农大成立了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每月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等带到他的病床前。

惜才爱才的“伯乐”

本可以在校长任上四平八稳,卢永根却顶住压力,破格晋升青年才俊,开风气之先。

1990年,彭新湘在花都县花山镇开展科技扶贫时,突然收到国际水稻研究所信函,邀其到该所博士后流动站。

“喜从天降。”彭新湘后来得知,正由于他在华南农大读博期间发表了3篇一级学报论文,卢永根倾力推荐他去国际水稻研究所学习。

卢永根不仅在国内发掘人才,而且到国外网罗高端人才。1983年,卢永根到康奈尔大学考察访问。现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当时正在该校读硕士。通过多次接触,卢永根颇为赏识科研冒尖、基础扎实的温思美,主动邀请他回国工作。当温思美犹豫不定,没及时回复卢永根第一封邀请信时,第二封信就来了。卢永根求贤若渴的热情,打动了温思美。1985年,他回国到华南农大任教。

卢永根还努力为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1987年的华南农大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局,职称评定上论资排辈的风气又很重。为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广阔天地,1986年底,卢永根专程到北京向原农牧渔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何康请示。得到批准后,华南农大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

当时很多四五十岁的老教师都没有办法晋升,提拔年轻人风险很大。卢永根仔细阅读每个人的档案,通过谈话考察每个人的品质,在100多人的全校副教授以上会议上进行述职,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并寄到校外进行专家评审。

最终,骆世明等3人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罗锡文等5人从教员或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年龄最小的温思美当时才29岁。如今,8个当年被破格提拔的年轻学者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被称为“华农八大金刚”,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南农大原校长骆世明等。在卢永根精神的感召下,华南农大广纳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举荐英才,卢永根不怕得罪人。评选珠江学者时,部分专家对年轻学者邓诣群参选有异议,认为他回国不久。“从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已是爱国表现,哪能以回国时间长短论成败?”卢永根力排众议。事实证明卢永根并未看错人,邓诣群很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并参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等重大项目,为国内农业发展作出诸多贡献。

卢永根还在生活上关爱人才。温思美刚到华南农大工作时,卢永根给他100元安置生活,这对当时工资仅有几十元的他来说是一笔巨款。博士生刘向东到香港大学做研究,卢永根主动借其1500元,还把自己用的两个行李箱、一套新西服送给他。

坚守原则的“布衣院士”

他横眉冷对商业化,训斥走关系的亲戚,将对党和祖国的忠诚化作两袖清风。

“再不回来,我就找你领导,让你丢饭碗。”卢永根大发雷霆,吓得一位上门求他办事的年轻教师停下步伐,并拿回手表。

原来该教师和爱人两地分居,他希望卢永根把爱人调到华南农大,卢永根答应按照程序办理。为表达感谢,该教师冷不防往卢永根兜里塞了块手表,却不料被狠狠批评了一顿。

温思美目睹这一幕,他深知正由于卢永根讲原则、重规矩,学校里没人敢送他东西,也没人敢请他吃饭,“他会当场拒绝,还让你下不了台”。

卢永根对待亲人要求更严格。一个做工程的亲戚来“走后门”,被他骂了回去,“只要我在一天,你就一天不要进华农大门”。他在位时,老家人从没沾过光,亲戚们对他颇有意见。

他管得最严的还是自己。在校长任上,卢永根坚守原则,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等待遇上不搞特殊。

卢永根作为专家学者也是如此,不图虚名不图利。从2004年开始,不愿当“挂名博导”的他主动停招学生,改为协助自己的学生辈带研究生。

卢永根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打听到他是评委时,就四处公关。曾有人找到华南农大发展规划处处长、卢永根弟子庄楚雄说情。“找卢老师没用,歪门邪道只会适得其反。”庄楚雄明确告诉来访者,卢永根只看实力。

身为中科院院士,卢永根也从不越位。他认为院士只是某一领域的权威,并非什么都懂。他更不允许别人打他的旗号跑项目、要课题。

前几年,华南农大为院士配了专车,但庄楚雄经常看见卢永根背着双肩包挤公交,“没生病前,卢老师常拿着半旧的饭盒,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成为校园内活生生的‘教材’”。

【画像卢永根】

广州解放前,卢永根放弃香港,回到百废待兴的广州。他说: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

卢永根任校长时,老家人从没沾过光。一位做工程的亲戚来“走后门”,被他骂了回去。他说:

“只要我在一天,你就一天不要进华农大门。”

评选珠江学者时,卢永根为年轻学者力排众议。他说:

“从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已是爱国表现,哪能以回国时间长短论成败?”

罹患癌症后,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万元捐给学校。他说:

“党培养了我,我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作最后的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新型纳米水凝胶可增强免疫系统肿瘤杀伤力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