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 13:12:45
选择字号:
创业学院,你的未来是什么模样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温才妃

7年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成立了创业学院,当时不少人问该校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汉慧:“你们创业学院究竟是虚的,还是实的?”

不少教师对这个问题非常纠结。因为依据传统的思维,一个学院如果没有学科就是虚拟的,无论学院是否有场地、独立的资金、专门的行政人员、教师。所以,邓汉慧当时回答他们:“我们是半虚半实的。”

教师们的纠结也促使邓汉慧去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的创业学院应该是怎样?

不久前,首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在京举办,上述问题不仅仅是该论坛的话题焦点,也是诸多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正在思考的问题。

脱离专业办教育

在如火如荼的创业政策推动下,“创业学院”这一名词对很多人而言并不陌生。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成为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标志。同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在全省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101所高校建立了创业学院。全国范围内相当一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办了创业学院。

而“脱离专业该如何办教育?”这一创业学院“第一问”,无疑让很多人倍感迷茫。有如此强势的政策推动,成立相关的学科点真的有那么难吗?

采访中,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李家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相比较国外高校,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起步晚、积累不足,这也会导致创业教育要慢一程。在学科建设上,国外一些高校设有创业学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方向。而我国的创业教育目前主要是进行通识素质教育,在走向专业学科的道路上还异常艰难。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如何把创新创业纳入学科专业教育,目前有两种思路:一是作为现有某一学科的二级学科,二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和专业方向。

“无论是把创业归于教育学,还是管理学、经济学,都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范式。”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刘玉峰说。这无疑是制约创新创业纳入专业教育的最大障碍。

“创业学倘若仅作为专业方向而不形成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李家华补充道,“事实上,现有的任何一个学科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创业学的基本问题。”

他以管理学为例解释说,一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与创业学最为接近,但实际上管理学关注解决的主要是业已存在的问题,即1至n;创业学则主要关注解决的是未知的问题,即0至1。管理基于产品、员工、工厂等相对确定的要素,而创业则面对的是资金、市场、团队等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其基本研究方法、思维方式都有较大差别。而且,现有工商管理理论大多来自国外,由于存在文化和国情差异,恐难准确且有深度地解释中国今天迅速崛起和规模宏大的创业实践。

两张皮致教育异化

实践积累不足,理论体系缺乏之外,限制创业教育的一大桎梏,来自于创业教育与现有学科不能完全融合。

“创业学院没有专业,那就意味着专业教师进不来。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两张皮,专业教师搞专业,创业做得再热火朝天,专业教师也不理解。”邓汉慧说,更何况,创业是市场化行为,而办学院是教育行为,运作方式本身就不一样。

当下,创业教育模式同质化是高校一大通病。比如,在课程开设、教学方法和实践范式等方面,国内创业学院都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尤其是过度热衷大赛活动,追求短期效果,组建种类繁多的联盟等,都导致创业模式的趋同,这都是不利于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现象。因为“每一所高校的学科特色不一样,没有专业与创业的结合,创业项目也将失去核心竞争力。”邓汉慧说。

甚至于没有专业教育的加入,创业教育也会走向异化,一些创业学院将办教育变成了开公司,建孵化器、商业实体。邓汉慧指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些创业学院大量兴建高楼、做孵化器,把资金、场地都配备好了,但是突然回头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学生项目不行、级别达不到。这不禁让人哭笑不得。

尽管有一句话说“让老师教创业还不如让企业家来教”,但大学事实上小心翼翼地与企业保持着一定距离。

原因并不复杂,简单地说“怕被企业带偏了”。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葛建新对此有着两重担心:一重担心来自于教学内容、合作模式无法很好把控,企业侧重现象、故事描述,学院强调案例背后的知识点;另一重担心在于没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摸不清对方的动机。

“以商业和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介入教育,往往容易把创业学院做成商业机构。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分清教育与非教育的界限,大学真正要坚守的是立德树人、培育人才,而不是做商业项目,项目是手段,把手段变为目的必然会把教育导入误区。”李家华说。

摸着石头过河

“先盖了一座庙,但念什么经还不知道。”用来形容创业学院的诞生,也许并不为过,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本土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创业浪潮。第一次创业浪潮是农民成立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浪潮是机关干部下海,第三次创业浪潮是海归归国创业,第四次创业浪潮则是大学生创业的崛起。显然,我国创业发展的特色正是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学科专业的前面。”李家华说。

颇有“摸着石头过河”味道的创业学院,在此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

尽管官方推介的模式是在教务处下成立创业学院、创业中心,落实教育部规定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除此之外,更多的情况则是,创业学院有的由就业指导中心,有的由团委,有的由商学院成立。“由此带来的条块化、碎片化的问题,也使得创业教育之路越走越窄。”邓汉慧说。

所谓条块化、碎片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打游击”,缺乏系统性。李家华解释,有的学校主张以赛促教,而有能力牵头组织大赛的团委,便成为创业学院的成立单位;有的学校强调学科牵头,就发展学院,它的好处在于有学生优势,但动员力不如团委强(动员本专业学生尚可,但动员外专业学生不如团委,教务处、学工部牵头也存在同样问题)。“大家的纠结之处在于,在画地为牢的模式下,究竟是我来管还是你来管,资源、利益分不清楚。”

然而,人们又不得不认可这是中国模式下的一种操作,因为“创业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就必须允许它有多种方式的探索。

在刘玉峰看来,创业教育是要成立一个单独的部门管理全链条,还是分解在教务处、团委、学工部,高校都可以尝试。

“高校在实际中走出来的形式很多,比如四川大学的后端孵化做得好,但并没有成立创业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业学院由团委牵头,效果也很不错。”在论坛上,刘玉峰如是说。

未来走向何方

未来的创业学院究竟是什么模样?

李家华认为,“叫创业学院还是创业中心并不重要,未来的发展不一定是由某一部门牵头,而是要做成一个校级的创新创业大平台。专业院系推动专业学科建设,团委、学生处发挥动员学生和组织实践活动的优势,科研处负责对接产学研项目,教务处主抓课堂教学等。由此形成一个开环模式,有效导入政府、社会、企业和学校资源,吸引师生踊跃参与其中。”

在他看来,其难点在于做好顶层设计。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十九大后提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战略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某个专业、部门的问题,不是高校教育的一个补充,而应在顶层设计层面把它纳入基础型、战略型的教育格局,列入人才培养系统,建立创新创业的大教育观。”李家华说。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教学体系也将被颠覆。创业以学生为中心,创业教育会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要让学生学会游泳,就要让他们下到水里去,与此同时,教师也应下水游泳。”李家华打了个比方。那么,对于教师能不能创业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教师应该参与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践,和学生一起学习创业,而不再是传统的你教我学的定位。教师可以不是游泳冠军,但必须‘懂水性’。创业指导教师的角色由此可以转变为陪伴者、引导者、激发者,这是未来创业教育提高质量的核心点。”

未来的创业学院升级应围绕学生,邓汉慧对此表示肯定。“当下一些创业学院变成了精英班,想创业的进来,不想创业的勿扰。而实际上,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团队组建等能力。互联网时代下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能力已远远超出一般技能,创业学院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培养高度不确定性下的应对能力、适应能力,甚至能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中国科学报》 (2018-01-02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