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年就开始在网上卖西瓜了,有了两年的经验,今年做起来更顺手,收益也更好。”56岁的河南中牟县瓜农孙伟国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赞不绝口。更多的案例在中国广大农村正在出现。
5年来,中国互联网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宽带网络大幅普及,5G技术快速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风起云涌,中国正成为全球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牵住核心技术的“牛鼻子”
自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无论是使用人群还是应用方面,都是互联网大国。当今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国占了4席。然而,由于核心技术、核心元器件、供应链严重依赖外国,互联网发展常常受制于人。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于中国互联网技术创新起到护航作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提出,要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释放技术红利。《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等极大促进了云计算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变迁表现得尤为典型。在1G、2G时代,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中国通信行业在知识产权领域交了大量“学费”。
教训是深刻的。从3G时代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通信技术标准竞争,所提出的TD-SCDMA成为3G三大国际标准之一。“当时这项标准遭到了国际上的排斥,成为国际标准非常不容易,这是中国在国际标准方面很重要的突破。”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说。
4G时代的标准竞争更加激烈。在国际标准的不断形成中,以中国技术为主的TD-LTE方案不断创新,成为全球主流通信标准,实现了通信领域核心技术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近年来,中国移动和华为等公司通过不断投入,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101个TD-LTE网络。
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中国的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更是布局积极:中兴通讯提出了Pre5G Massive MIMO方案、华为则研发了Polar码(极化码)方案、中国移动牵头全球5G系统标准项目。今年5月,中国移动牵头提出的网络架构正式写入了5G网络架构国际标准。这意味着中国在全球5G技术研究和标准化方面已经发挥了引领作用。
大数据逐步实现产业化
“贵阳南明至毕节威宁,1吨,车长不限;北京门头沟至济宁鱼台,稻谷,30吨,13.5米……”如今,很多货车司机都安装了一款名叫“货车帮”的手机应用。通过这个手机移动应用,货车司机们很少为货源和空返发愁了。
近年来,中国大数据技术实现多种突破:计算资源的组织和调度方式从网格计算转变为云计算,数据存储技术不断更新,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成本不断降低……这些技术创新助推了大数据的产业化进程。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已经与现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金融商业服务、医疗健康管理、科学研究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在社会运行、城市管理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发展较为迅速的贵州省为例,该省从最基础的数据中心起步,用3年多时间,目前已经聚集大数据核心业态企业、关联业态企业、衍生业态企业2万余家,大数据应用推广至政府治理、司法改革、民生事业等诸多领域。
今年1月发布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显示,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近年来,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在 30%以上,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的公有云和私有云调查报告,2016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70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344.8亿元。
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繁荣与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出现密切相关。5年来,中国云计算已经形成从硬件、网络、管理系统到应用软件全方位的自主核心技术。
例如,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可以将遍布全球的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以在线公共服务的方式为社会提供计算能力;中科曙光公司研制出具有超强的EB级扩展性和支持千亿级文件存储能力的新型存储系统。
云计算技术创新成为各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调研,以阿里、UCloud 为代表的国内云计算服务商已为4万家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云服务。同时,云计算正逐步向制造、政府、金融、交通、医疗健康等传统行业渗透,成为传统行业数字化升级转型的重要支撑。
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
共享单车遍布大街小巷;点点鼠标刷刷手机,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度并实现远程控制……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场万物互联的革命蓬勃兴起。
5年来,中国已在芯片、传感器、智能终端、中间件、架构、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高频智能卡、微波无源无线射频识别、北斗芯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实现批量生产,物联网中间件平台、多功能便捷式智能终端研发取得突破。同时,中国主导完成了多项物联网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明显提升。
在物联网应用方面,目前,中国电信已建成全球首张基于4G网络的具备商用能力的全覆盖新一代物联网并全网开通;中国移动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物联网专用网络,在车联网、智能穿戴、安防监控、工业制造等领域发展物联网用户数超过9100万。
打开支付宝,我们可以和阿里机器人进行对话;打开手机,语音识别可以为我们解答问题……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5年来,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处于爆发期。数据显示,中国已累计获得1.57万项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位居世界第二。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年专利申请数及专利授权数超越美国。中国创立的人工智能企业超过500家,仅北京、深圳、上海三个城市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就占全球总数的7.4%。
以百度、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均纷纷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发力。例如百度在人脸识别领域的成绩获得世界认可,腾讯则推出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统计显示,至2015年末,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已有近百家初创公司,在视频大数据、大数据智能分析、智慧医疗、无人驾驶、人脸识别等领域发力布局。
“中国正与全球同步迈进,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表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