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铁铮 田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9/20 9:55:06
选择字号:
沙漠里的精准扶贫与产业崛起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通讯员 铁铮 田阳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仍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

从刚刚闭幕的这届盛会上获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防沙治沙,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态势,走出了一条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

治沙与治穷共赢

“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习和借鉴有关国家防沙治沙成功做法的同时,中国也为全球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说。

中国治沙暨沙产业学会会长安丰杰教授提供的依据是,国家林业局2015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公布的结果。2014年与 2009年相比,5年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990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自2004年以来,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3个监测期“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沙区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安丰杰说,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既是攻坚的任务,也是巨大的商机。我国现有国家级贫困县590个,其中496个在山区及荒漠化严重地区。荒漠化严重地区可开垦为耕地的不足15%,而85%以上的后备土地资源适于发展生态林、碳汇林与沙产业基地。这些地方既是经济发展的难点,又是企业发展扩大规模的新市场。

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各地统筹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潜力很大的沙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沙区人民脱贫致富,实现了“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沙漠不是洪水猛兽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特别强调,不要把沙漠看成是洪水猛兽。沙产业为人类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他说,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拥有可利用的能量和物质资源。沙漠带来的荒漠化才是必须要加以治理的。

沙漠资源利用和防治荒漠化、治理沙化土地带来经济效益,构成了沙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探索和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沙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和发展了中草药种植与产业化经营、林纸一体化经营与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经济植物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主要产业。截至目前,从事沙产业的企业已达7000多家。沙产业链初步形成,全国年产值近2000亿元。

近年来,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区采取“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方案,构建起了新型绿洲。在昔日的不毛之地,靠地下温棚种植了真菌双苞菇等;建立了螺旋藻开发区,研发了微藻产业化新技术,利用大型光生物反应器,使产量提高6~9倍。

甘肃酒泉的甘草种植每年经济效益达2亿元以上;民勤推广日光温室种植沙葱,一个棚年收入6万多元。内蒙古一家企业种植沙柳发展造纸业,同时利用沙柳副产品发展畜牧业,让10万牧民脱贫致富。在河南兰考,泡桐制作乐器、家具板材成了支柱产业,形成了全县500多家企业、4万多人就业、产值100多亿元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科技助力沙区精准扶贫

尹伟伦指出,沙漠有特殊的自然规律,其经营、管理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我国专家学者发展了中国风沙防治工程学,完善了防沙治沙理论体系,为防沙治沙、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据安丰杰介绍,作为全国唯一的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家级社团组织,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拥有会员1万多人,先后成立沙棘产业、国家沙漠公园、防沙治沙新材料、沙漠科考、荒漠矿业生态修复、荒漠植物保育等10个专业委员会。

针对我国沙区的环境治理与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等问题,科技人员进行了荒漠化地区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综合考察。自2012年起,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多领域专家成立研究小组,开展了内蒙古临策铁路沙害防治科学考察活动、首次大型青藏铁路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科学考察活动。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开展了新型固沙材料的野外试验等多项技术研究,探索“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的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模式,从开发建设、新能源相关设备制造、机械化治沙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方面展开荒漠化治理工作,达到生态、民生、经济协同发展,为荒漠化地区抗旱造林、植被恢复等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当地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持。

尹伟伦称,21世纪将是沙产业崛起的世纪,是我国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新世纪。

《中国科学报》 (2017-09-20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