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30 10:43:33
选择字号:
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园
解析整个黄芩素生物合成途径

 

本报讯(记者黄辛)由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药用植物与健康组研究员Cathie Martin及赵清博士等组成的团队,在解析中国传统药用植物黄芩中天然产物合成途径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个黄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分子植物》。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物质是黄芩中主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这类黄酮物质不仅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情况下诱导癌细胞凋亡,同时还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和保肝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抗癌的候选分子。该类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特异性主要在于它们在黄酮B环上不含有4’位羟基,而A环上具有大多数黄酮不具有的6-羟基(黄芩素)或8位甲氧基(汉黄芩素)。因其只在黄芩根部合成,故将其称为根特异性黄酮。

在解析地上部分和根特异性的黄酮合成途径基础上,研究人员分离和验证了两种CYP450酶——SbCYP82D1.1和SbCYP82D2。生化实验表明,它们分别为黄芩中的黄酮6-羟化酶(F6H)和黄酮8-羟化酶(F8H)。SbCYP82D1.1对黄酮类如白杨素和芹菜素具有广泛的底物接受性,负责黄芩素和野黄芩素的合成。当用RNAi技术在黄芩毛状根中降低SbCYP82D1.1的表达时,黄芩苷和黄芩素水平显著降低,而白杨素苷则在毛状根中积累。CYP82D2是一种底物特异性较高的F8H,只接受白杨素为底物,产生去甲基汉黄芩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YP82D2可能通过基因复制从SbCYP82D1.1进化而来,故保留了部分祖先酶F6H的活性。

《中国科学报》 (2017-08-30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