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远方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8/20 11:29:08
选择字号:
从中国到非洲,一年往返约三万八千公里
专家解密北京雨燕惊人的飞行能力

 

赵欣如正在放飞一只装上环志的北京雨燕。张为民摄/光明图片

 
北京城是北京雨燕的重要繁殖地,每年4月中旬到7月中下旬是北京雨燕在这里停留的时段。在这3个月里,雨燕要完成产卵、孵化、育雏的工作。作为北京地区典型的夏候鸟,它们离开北京之后的迁徙路径是怎样的?飞行能力如何?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鸟类研究专家赵欣如。
 
从金属环志到光敏定位仪
 
追踪雨燕的迁徙路径,人们最先想到做环志。赵欣如介绍,1997年,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高武带领部分学生和爱好者率先在北京颐和园八方亭为北京雨燕做环志。鸟类环志是指将具有特殊标识的材料佩戴或植入鸟类身体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无线电跟踪或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的科研活动。高武教授采用的是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特制的、标有编码的金属脚环。
 
“给雨燕做标记,通过回收来试图了解它的飞行踪迹。”根据赵欣如的介绍,这种脚环并不带有信息传输和记录的功能,只是一个表明个体身份的身份牌,可以通过巢区回收雨燕,估算雨燕对繁殖地的忠实度。不过根据世界各地观测记录的报道情况,鸟类研究专家推测雨燕离开北京之后,一路向西飞行,经过中亚、西亚,深入到非洲大陆。但是雨燕的具体迁徙路径与迁徙策略依然无法了解。
 
2014年5月,同样是在北京颐和园的八方亭,中国观鸟会选取了31只回巢率较高的北京雨燕佩戴了新型定位装置——光敏定位仪。赵欣如说:“光敏定位仪净重仅0.65克,对雨燕飞行的影响较小。”定位仪上的光敏元件会对太阳高度角及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记录,如果回收了佩戴定位器的雨燕并下载定位仪记录的数据,研究者可以据此分析出雨燕每天所处的大概位置。虽然光敏定位仪具有续航时间长、轻便小巧等优势,但它定位精度相对较低,尤其是春分秋分前后的数据误差较大。此外,由于雨燕每天的迁徙过程可能跨越较大的经度和纬度范围,单靠光敏定位仪的数据,研究者还不足以得出雨燕精确的迁徙路径。这个时候,研究者还需要对已有的坐标信息进行计算,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迁徙路径。不过相比雨燕的长距离迁徙来说,鸟类研究专家认为这样的误差范围目前是可以接受的。
 
有限的数据披露北京雨燕惊人的飞行能力
 
2015年5月,环志志愿者们在八方亭回收到了13只佩戴光敏定位仪的雨燕。“生物科学的研究讲求稳定性、可靠性和重复性。因此,并不能够根据有限的资料对所有北京雨燕的迁徙路径作出结论性的判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有限的数据中一窥北京雨燕的大致迁徙路径情况。”赵欣如表示。
 
根据赵欣如提供的数据,每年7月中下旬开始,北京雨燕在完成繁殖任务后便开始越冬迁徙。它们从北京颐和园出发,向西北方向飞行,进入内蒙古、新疆等地,跨越天山,然后途经中亚数国,以一个大弧线的路径向西南方向飞去。后经过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穿越红海进入非洲大陆。接着,北京雨燕会一路南下,穿越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金)、安哥拉等国,最后于10月底11月初抵达越冬地。非洲大陆南端的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是北京雨燕的主要越冬地。第二年2月份左右,北京雨燕便启程返回北京,路径基本上和迁来时相同。4月份前后,经过漫长的飞行过程,北京雨燕终于再次回到北京的颐和园,又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八方亭。虽然这只是少部分佩戴有光敏定位仪的北京雨燕的大致迁徙路径,但是它所反映出的北京雨燕的飞行能力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这一迁徙路径往返距离大约3.8万公里,接近地球赤道的长度。
 
北京雨燕为何有如此惊人的飞行能力?赵欣如认为这与北京雨燕的身体结构和迁徙路径选择有关。首先,北京雨燕身体为流线型,双翼呈现镰刀型,这让它能够快速平稳飞行。其次,雨燕的尾巴呈现浅叉状,使它能准确控制飞行方向。此外,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雨燕在迁徙的过程中会选择在某些地点徘徊停留,时间上基本与当地的雨季重合。温暖湿润的雨季能够促进当地昆虫的大量羽化,为雨燕提供充足的食物以补充能量。
 
迁徙路径上的保护很重要
 
在赵欣如看来,“当我们把雨燕的迁徙路径研究清楚的时候,才能把它的生存策略和规律找出来,保护雨燕才能够真正地提上日程。”候鸟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是比较固定的,人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保护工作。但是复杂且漫长的迁徙路径,对于雨燕这类候鸟来说是充满危险的过程,天敌、气候、捕鸟网,成为雨燕在迁徙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迁徙路径上的保护对北京雨燕尤为重要。
 
根据光敏定位仪提供的数据,人们已经能够大致了解雨燕迁徙过程中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们要做国际保护,就要和它迁徙路径所经飞的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赵欣如认为,在这样的协议框架下,人们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如停止撒药、灭虫、猎杀、捕获等,从而为雨燕的迁徙提供一条安全的迁徙路径,以确保这些远途的精灵们安全通过,为它们的超长距离迁徙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王远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