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晚,记者联系在九寨沟灾区进行灾害考察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了解到,经初步考察,九寨沟附近村寨未来山地灾害发生可能性增高,同时景区绝大部分景观基本完好,个别受损景观后续亦可修复。
据介绍,灾后14位山地所科研人员先后进入九寨沟灾区,重点考察了九寨沟景区和附近村寨。
经初步考察,灾害发生时村寨并未经受严重的直接损害,但在未来要关注山地灾害带来的安全风险。
崔鹏解释称,地震这一地球能量突然释放的过程,在造成房屋、设施的损毁的同时,也会造成地表扰动,导致地质成灾条件发生变化。
“地震发生后,地表被破坏,有些已形成滑坡、崩塌,为后期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新的物源;可能会在未来降雨条件下形成泥石流。特别是位于泥石流沟口的村寨,未来有可能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崔鹏说。
考察中,科研人员发现,部分村寨位于泥石流的堆积扇上。而地震“增加了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未来形成泥石流的频度、规模或许会增大”。因而,接下来科研人员将重点关注灾区在新的成灾条件下山地灾害发生的潜势。
此外,崔鹏也对九寨沟景点或将在地震中消失的担忧予以了回应。
他告诉记者,通过考察发现,九寨沟景区绝大部分景点基本完好无损、状态良好,原有的美学价值并未受到根本影响,景观总体品质保持较好状态。个别景点受到一些影响和损坏,后续有修复的可能。
“比如火花海,有一处钙化堤垮塌,另外诺日朗瀑布也有局部垮塌,都有修复的可能性。”
崔鹏同时指出,在地表强烈扰动的IX度烈度区,存在植被破坏较严重的坡面,但总体数量偏少,约占总面积3%。不过当地降雨充足、温度条件适宜,可以通过自然恢复辅助人为措施达到修复效果。
另外,科研人员也将协助当地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对居民点采取灾害监测预警等安全性措施,并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展震后地质灾害治理。
一般来说,风景区的灾害治理,特别强调生态措施与工程型措施相结合,在达到比较好的减灾效果的同时,不影响景区景观资源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