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于飞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7/31 10:43:39
选择字号:
绿色:中华民族诗意栖居的抉择

 

【来自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声音】

约10000年前,居住在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人类就开始驯化水稻,并使之逐渐演化为中国人的主要食物。

约5000年前,以稻、黍、稷、麦、菽为代表的“五谷”,开启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发展史。

近500年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近千种植物的药用功能,成为世界著名的药典,沿用至今,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把目光投向人类的历史长河,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其生存发展和文明延续,与植物如此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34000余种高等植物和3000多种苔藓植物分布在辽阔而美丽的国土里。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

把目光投向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对自然和植物如此尊重。自古,中国就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尊稷为五谷之神,帝王会在皇宫的右翼设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足见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2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了130多种植物。《诗经·大雅》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这是中国历代圣贤们对“兼济天下”环境的选择;而“五谷丰登”“把酒话桑麻”,则是中国老百姓对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中国人崇尚自然、热爱植物的情怀,始终如一,爱得深沉。

把目光投向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赋予植物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到清代郑板桥的竹画和咏竹诗,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赋予自然和植物美好的品质和象征,而且“梅兰竹菊”还成为中国君子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一叶落知天下秋”,中国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同样来源于对植物的观察,“天人合一”也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高原。

把目光投向当下的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扎实有力地推进。中国植物学家在水稻育种、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上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还推广到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造福全人类,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据中国环境保护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8%,其中国家级保护区446个,广东鼎湖山等33个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就地保护了65%以上的物种,同时建设近200个植物园和树木园。中国还积极加入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重要国际公约,2020年将主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古丝绸之路,如今因为建设“一带一路”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可以说,从古到今,中国都是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绿色,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绿色,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之道。绿色,也是当今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必然抉择。

(本报记者 袁于飞)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