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军(中)
■本报通讯员 姜敏 袁一萍 记者 温才妃
在西南石油大学,有这么一位传奇教授——他是学生眼中的“大神”,课堂上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他是女儿眼中别人家的父亲,爱生多过女;他不修边幅,却俘获一大群的学生粉丝,被学生称为来自星星的“邹教授”。他就是西南石油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邹长军。
“邹神”
化工院的学生在私底下叫邹长军为“邹神”——那是因为他的课总是充满了魔力,而学生在他的课上也像中了“魔怔”一样。
大二学生王萍萍在“新生第一课”上,就被邹长军的课迷住了。“不羁的发型,执拗的眼神,连上了四节课,日语英文无缝链接,各种脑洞大开,他对科学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狂,真诚地把我们当自己孩子一样,困意全无,多云转晴!他是来自星星的邹教授吗?” 王萍萍写的这段文字,配上邹长军上课的图片在学校官微发布后,“来自星星的邹教授”迅速在学生之间走红。
邹长军的课堂总会不时地爆发笑声,这让在隔壁教室上课的学生羡慕不已,于是,除了“邹神”“来自星星的邹教授”之外,邹长军又多了一个“隔壁教室的老师”的称号。
邹长军认为,学生不喜欢学习,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如果课堂只是一味地追求有趣,那就本末倒置了。”日本留学经历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国外的教学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犯错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在我的课上,我要努力让学生做到‘我思故我在’,绝不是‘我听故我在’‘我看故我在’,更不是‘手机在故我在’。”
父亲
邹长军的办公室里一直堆放着一袋木炭。那是十三年前,他答应要带学生出去野炊,可因为工作忙,结果没有兑现承诺。现在他只要一看到木炭,就会提醒自己:要把学生时刻放在心里。
前不久,邹长军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一名学生家长从兰州邮寄来的百合根——感谢他在学生最困难时给予的帮助。
两年前,邹长军是这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就在毕业设计最关键的时刻,这名学生住院了。住院期间,邹长军几乎每天都往医院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在病床前指导她完成了毕业设计。
后来,这名学生顺利毕业了。但由于身体原因,她的工作一直没有着落。邹长军就建议她在家休养身体的同时,一边复习考研。今年,这名学生如愿考上了兰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对邹长军甚是感激。
邹长军的“爱生如子”,让女儿“羡慕嫉妒恨”。去年父亲节,女儿通过学校官微给爸爸写了一封信。
女儿控诉父亲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比起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简直是少得可怜。“我家书架下边全是圈圈,都是我埋怨爸爸时画的。”
“我爸对‘孩子们’简直就是有求必应,‘宠爱上天’。谁有题不会做,谁想参加竞赛求指导,谁做实验出岔子,不用多说,老爸绝对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而我呢,待遇就不一样了。爸,题不会了。自己想才能锻炼思维。爸,一起出去玩啊。没空,孩子们还等着我给他们改论文呢……” 女儿在信中写道。
抱怨归抱怨,女儿还是很以父亲为荣。“为师者为父,每次父亲谈起‘孩子们’的时候总会对我说,这些孩子独自在外,离家又远,当老师的自然要给他们家一般的温暖。以前还挺不以为然的,现在自己一个人在国外求学,倒是能深刻体会了。”
“农民”
不爱修边幅,裤脚卷着,总是骑着一辆老得快掉牙、不需要铃铛就能听到声音的自行车,不认识邹长军的人,绝不会把他与“教授”“博士生导师”联系起来。
可就是这么一个对自己“抠门”的人,对学生却很大方。每个月要带学生下馆子打牙祭改善伙食,给学生添置微波炉方便学生。学生的婚礼,不管毕业没毕业,一个不落都会参加。
“真是没有想到,特别感动,这是我一辈子难忘的记忆。” 2009级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葛菊回忆邹长军从成都赶赴河北农村婆家,参加她婚礼的情景时,显得特别激动。
“那年冬月的邯郸格外冷。从成都到邯郸,十几个小时路途的疲惫,在见到‘女儿、女婿’那一刻,邹老师就元气满满。” 与邹长军一同去参加婚礼的学生赵品文回忆道。
听说新娘的老师千里迢迢来参加婚礼,婚礼现场挤满了想一睹“大学教授”风采的乡亲。当主持人介绍邹长军的时候,邹长军摇摇手笑着说:“我也是农民,和你们一样。”
“女儿说我是住在城市里的农民,我觉得农民没有什么不好,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在邹长军3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先后获得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但农村出身的邹长军,对“农民”这个称号有着特别的理解。
“春耕秋收,农民每到收获时节就格外高兴,这是对他一年辛勤的赞誉。而对我而言,每当看见‘孩子们’在各自领域小有成绩,成家立业的时候,也就是我收获的季节,这也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邹长军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7-11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