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4 9:36:10
选择字号:
西安交大郑庆华:推动教育信息化须上下合力

 

■本报见习记者 王之康

教育信息化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深度融合进去才能支撑教育教学的发展。

不久前,一场计算机类慕课建设与应用研修暨慕课教学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计算机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就慕课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问题展开研讨,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现状如何?将来又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就此,记者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

当前已进入智能化阶段

《中国科学报》: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当前处于哪一发展阶段?

郑庆华: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基本手段,通过教育信息化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资源载体、教和学的关系,实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规范化、个性化、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最早它被应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是第一阶段;后来发展到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最基本的排课、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这是第二阶段,即教学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个阶段是数字化、网络化,大量的课程资源被设计成了网络公开课、视频公开课、慕课课程等,这是一个教育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的时代。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在进入第四阶段,即朝着智慧教育的方向发展,其核心是整合来自方方面面的教育大数据,既有来自学生学习的、教师教育的,也有来自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的。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其中的教学规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等,从宏观态势到每个学习者、每个教师教和学的特点与规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精准化的服务,对教学管理提供智慧决策的支撑。

不过,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科学报》:与以往相比,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郑庆华: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并不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特点就是教育信息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并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者不可分割的支撑工具。另外,教育信息化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大数据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跨媒体融合等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与学之中,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已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应以“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

《中国科学报》:有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并非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要以“教育资源”的建设为基础。对此您怎么看?

郑庆华:必然是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深度融合进去才能支撑教育教学的发展。就像水和面粉的关系一样,只有两者融合到一起,才能揉成面,进而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面食。教育信息化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只有把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像水和面粉一样深度融合,才能产生这种作用。

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所有事情都有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过程,我们也不可能让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教育教学一下就被教育信息化全部替代,这是不现实的。

另外,多元、多模式的混合是最有效的,因地制宜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强调信息化,就把传统的板书、教材、辅导、纸介质考试模式等都用信息化来替代掉,也不能把面对面的评论和交互全部用互联网来替代掉,不能走极端。我认为,什么方式有效就应该采用什么方式。

《中国科学报》:应该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郑庆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基层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和应用,因为教师和学生才是教育信息化最终、最重要的使用者、受益者。让教师理解和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并且用到实际当中,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这个问题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由教师自己理解信息化到底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怎样用信息化手段重新组织教学,重新设计课程,重新把复杂问题用可视化、信息化手段加以呈现。

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需要创造一种平台和机制,把全国的优秀课程聚合起来,让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得到应有的肯定,树立榜样和标杆。

推行教育信息化须领导与基层相配合

《中国科学报》:近几年,慕课、微课等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手段成为热点,它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郑庆华:应该说,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手段对教育教学以及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手段让一批老师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感受到了互联网、多媒体信息化手段的确能够改变教与学,并且把资源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延伸到了全世界。

比如说西安交大现在有近100门慕课课程,有些课程放在清华学堂在线等平台,有些放在Coursera平台,平时保持在五六万在线学生,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来自社会各界,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打破了原来围墙式的校园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西安交大还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的慕课中心,我们将一些课程无偿地输送给了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高校,帮助他们实现了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我们还通过慕课收集了一批教育大数据。传统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是没有痕迹留下来的,但现在通过慕课课程,在学生学习的同时,他们是怎么学的,在哪个知识点上停留了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学的,问了哪些问题……这些数据可以保留下来,方便我们做事后分析。

还有一点,我们也在探讨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打破传统的师生物理交流的方式,这也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也该做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推行教育信息化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郑庆华:推进教育信息化,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就是“帮忙不添乱”。信息化是工具、手段,它要帮助其他业务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更加规范。所以搞信息化的人一定要清楚,是去帮助别人,而不是去阻挡别人。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简单地为了信息化、为了使用面、为了形式上的好看去做这件事,而是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看学生是否真正学懂了,应该把这个作为标准。

同时,教育信息化不可能一夜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老的系统还在运行,新的系统又要重建。此时,相互支持和协调,保障两套系统平稳过渡是非常重要的。

在整个过程中,领导自身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将带来的重大改变,从而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自上而下地自然推动。否则,基层有积极性,领导不重视,或者说只靠领导重视,基层不配合,都是很难成功的。

《中国科学报》 (2017-07-04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