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艳宇 杜园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6/27 11:53:05
选择字号:
职称制度改革:过半人期待细化实际成果评定方式

 漫画:徐骏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重点改革“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论,让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更科学的评价和肯定。改革后,论文、职称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取而代之的评价材料更倾向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并会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9名已经工作或已退休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5.3%的受访者觉得本次改革非常好,关注到了技术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25.7%的受访者曾亲历因论文、英语等“硬指标”不达标影响评定的情况,54.1%的受访者身边有亲友遇到过。工程技术人员(33.2%)、经济专业人员(14.6%)和高校教师(13.1%)被认为是本次职称制度改革受益最大的人群。54.2%受访者期待细化各行业可量化的实际工作成果评定方式。

受访者中,71.4%的人需要评职称。

45.3%受访者认为本次改革关注到了技术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

廖钟扬是武汉某电力电子公司的机械制造技术员,大专毕业后便直接参加工作。他坦言,工作后时常会感受到学历背景带来的压力和阻碍。“如果是本科毕业,见习工作一年就可以参评助理工程师。但若是大专毕业,则至少要工作3年才有资格”。除此之外,廖钟扬觉得学历较高的同事在各种“考试类”考核中都更得心应手、有优势,“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认为自己并没比他们差,甚至比很多人做得更好”。他坦言,看到身边比自己年轻的同事评上了助理工程师甚至工程师,“心里会感到不是滋味”。

“这次改革对我的意义特别重大。”陈素霞是河北省保定市某初中语文教师,已经参加工作14年,早就想参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但因为英语水平不达标,职称一直停留在中学一级教师。“我的英语基础本来就弱,工作之后鲜有用得着的时候,面对职称英语考试,从来都是特别头大”。

调查中,25.7%的受访者自己有过因英语、论文等“硬标准”不达标而影响职称评定的情况,54.1%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亲友遇到过,15.2%的受访者则未遇到过。

陈素霞坦言,身边曾出现过极个别职称英语“替考”现象,“其他所有条件都满足,就是英语这道坎儿过不去”。职称评定取消英语水平“硬标准”后,陈素霞表示下一阶段她会再次申请参评“中高”,“这回我对自己的信心提高了太多”。

45.3%的受访者觉得本次职称制度改革非常好,关注到了技术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43.6%的受访者则认为有待观察,放宽评定标准未必是件好事。

职称评定取消论文、英语等考核要求,47.4%的受访者认为技术职称的“含金量”会降低,认为英语和论文应该作为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40.1%的受访者认为职称“含金量”不会降低,认为术业有专攻,无需强加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周孝正表示,在过去,各个行业的专业人才相对较为缺乏,且各类评审、评定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寻租腐败等现象,因此,设定论文、英语等职称评定“硬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各行业从业人员积极学习、争先争优的优良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减少职称评定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为参评职称的人员画好底线。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科技水平等的整体提升,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论文、英语等“硬标准”反而成了许多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拦路虎”。本次职称制度改革,使得职称评定更加贴近实际和人性化,也有利于激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

50.7%受访者认为新职称制度能让技术人员专心做好本职工作

河北省唐山市某中学数学教师王虹(化名)已经工作近20年,她认为,此次职称制度改革在职称评定的筛选条件上更人性化、更灵活、更实际了,“像教师、工程师等人群,平时受工作科目、内容所限,接触英语、撰写论文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多,甚至可以说这方面的能力是随着工作资历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的。这样一改革,职称评定应该能够更准确地测评出一个人本职工作的水准”。

民调显示,工程技术人员(33.2%)、经济专业人员(14.6%)和高校教师(13.1%)被受访者认为是本次职称制度改革中受益最大的人群。其他受益的行业从业人员还有:卫生技术人员(7.7%),会计、审计、统计专业人员(6.8%),农业技术人员(6.5%),体育、艺术、文学创作专业人员(3.1%),新闻、播音、出版、文博专业人员(2.6%)和律师、公证专业人员(2.2%)等。

北京某高校副教授朱敏(化名)长期被学校安排在教学一线,承担着多门低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课时多、学生多,备课和批改作业都要占用大量时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朱敏将自己承担的科研任务进度放缓。相比于同一学院的其他教师,朱敏过去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在职称评定中并无优势。

“很多高校教师都面临这种矛盾,教学和科研往往很难做到‘两全’。”朱敏认为,教学是“良心活”,老师上课教学是否用心了,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衡量。“有些在教学一线多年的老师,投入大把的精力和时间,深受同学喜爱,但只能是讲师职称,因为论文‘没跟上’”。

调查显示,50.7%的受访者认为新的职称制度能让各个工种的技术人员专心做好本职工作;42.7%的受访者认为会有更多人愿意前往一线工作岗位;37.9%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关键岗位都是能人居之,利企利己;28.1%的受访者认为能减少花钱买版面、代写论文等学术造假现象;17.4%的受访者认为普通技术人员的地位将有所提升,更受人尊重;13.1%的受访者认为会使行业从业人员的学术能力和英语水平下滑。

54.2%受访者期待细化各行业可量化的实际工作成果评定方式

对于本次改革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60.4%的受访者认为是一线技术人员的“实际成绩”难以量化评定。

“参评指标变得多样化了,评审的过程肯定也会更复杂,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科学的评审方式,可能会使结果难以服众。”陈素霞觉得,虽然取消了英语等“硬标准”,但目前,自己对哪些工作成果可以作为“新标准”参评还不清楚,希望能进一步了解。

廖钟扬则担忧自己的工作成果无法通过有形的方式得以展现。“在车间内工作,谁的技术更好往往是个口碑问题,该如何具体测评?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52.1%的受访者担心证明材料更加多样,导致造假现象出现;42.6%的受访者担心参评人数增多,实际依然要“论资排辈”;36.0%的受访者担心评审权限下放使得评定的专业性降低;26.5%的受访者觉得可能出现拉拢关系、寻租腐败等现象。

周孝正认为,本次职称制度改革在激发从业人员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警惕因“标准放宽”而产生的不科学、不严谨甚至造假腐败等现象,应做到职称评定过程公开透明,结果有据可依。

人们对于职称制度改革都有哪些期待和建议?调查中,54.2%的受访者希望细化各行业可量化的实际工作成果评定方式;41.0%的受访者希望职称评定由“一锤定音”改为分阶段、多层次评定;40.2%的受访者希望组建独立于工作环境之外的专业职称评定团队;39.5%的受访者希望将工友、同事意见作为考核参考之一;39.3%的受访者希望信息公开,接受监督,开通意见反馈渠道;23.7%的受访者希望由“绩效”考核转为“能力”考核,淡化“唯结果论”。

受访者中,90后占16.5%,80后占54.6%,70后占21.3%,60后占5.9%,50后占1.1%。所处的行业分布为:教师(8.4%)、研究人员(8.3%)、实验人员(5.7%)、工程(23.3%)、经济(10.9%)、卫生(4.7%)、农业(2.8%)、会计(8.2%)、审计(1.4%)、统计(1.8%)、体育(0.6%)、新闻(0.6%)、翻译(0.5%)、播音(0.3%)、出版(0.5%)、图书资料及文博(1.0%)、艺术(1.1%)、工艺美术(0.5%)、律师(0.9%)、公证(0.7%)、群众文化系统(1.3%)、职工教育系统(1.8%)、党校系统(0.8%)、档案系列(1.1%)、文学创作系列(0.7%)。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