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舒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6/9 10:34:27
选择字号:
“蛟龙”探海启新篇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国家海洋局供图

    【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国新名片】 
 
初夏,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闪动着中国“蛟龙”的飒爽身影。
 
6月1日17时12分,红白相间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浮出海面,“向阳红09”母船上的中国科考队员们一阵欢呼,标志着“蛟龙号”在2017年试验应用性航次中在世界最深处的最后一潜顺利完成。10天5次大深度下潜,“蛟龙号”以优异的性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而这一潜,距离“蛟龙号”挑战7000米海试成功,仅有短短的5年。
 
2012年6月,也是在马里亚纳海沟,“蛟龙号”下潜7062米,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自此,中国载人深潜跃升世界前列,也由此开启了我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的热潮。5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潜龙号”无人遥控潜水器为代表的“三龙”装备体系,中国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谱系化,“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正一步步成真。
 
十年攻关实现技术跨越
 
20世纪以来,海洋正在成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在“蛟龙号”问世之前,世界上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仅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深海技术装备无疑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2年,科技部正式将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随后历经十年攻关,于2012年实现“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至此,中国“龙”一跃进入世界载人深潜第一梯队,中国从此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进行各种科考,探寻资源。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成功的意义不仅于此,它是一个开始。”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眼中,正是“蛟龙号”的十年攻关,为我国深海技术装备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随着重大深海技术装备不断涌现和投入使用,它的成果不是简单的一个点,而是变成了一条线。”
 
2013年5月,“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4000米海试成功;2013年10月,“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助力“大洋一号”船南海海试成功;2016年1月,“潜龙二号”水下机器人成功首潜;2016年8月,“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了10767米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这些由我国自行设计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运载器,与“蛟龙号”一起,成为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
 
“‘蛟龙’‘海龙’和‘潜龙’这三类深潜器在近年来多个大洋航次科考中已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表示,“‘三龙’装备体系将成为我国开展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前沿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重大深海技术装备走向“中国造”
 
“蛟龙号”十年攻关探寻深海,同时开启了我国海洋装备“中国造”的序曲。
 
我国海洋科考起步晚、底子薄,与之相伴的是研发能力的落后,深海装备长期依赖进口。“30年前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深海,什么叫深海装备,所有的都是空白。”中科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张艾群说。
 
从“九五”起,我国开始设立“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开始加快大型海洋装备的研发进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国土资源部则发布“十三五”规划,明确将着力突破深海探测的关键技术,向深海空间拓展。
 
一系列战略的实施,令重大深海技术装备“国产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近年来,我国浮力材料、深水电机、水密接插件、高压海水泵、机械手、水下灯和摄像机等海洋装备的国产化技术走向成熟。
 
胡震表示,我国已进入总装阶段的4500米载人作业潜水器,国产化率达92%至95%,验证了中国从原材料的制备到加工工艺的能力。随着后续应用发展,必将带动国内深海装备领域新材料、新装备的应用发展。
 
“龙”丁兴旺将齐探深海
 
以“三龙”为代表的装备体系不断刷新着中国深海技术的新纪录,然而科学家们对中国深度的执着不仅于此。
 
“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虽然还没有被超越,但差距不大,我们还是要把万米载人作业突破,如果突破,我们就是世界第一。”中船重工第702所所长何春荣透露,今年1月,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已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被立项研制。
 
2016年9月,国土资源部提出在2020年前开发11000米的深海潜水器。同年底,“潜龙三号”潜水器项目启动,同时,国家科技部发布“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全力推进全海深潜水器研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葛彤领衔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研制”项目已获得相应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这一项目最终将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覆盖全海深的深海调查技术体系,为推动我国深远海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装备支撑。”葛彤表示,同时,6000米级的“海龙三号”也已进入海试阶段。
 
此外,一个比“蛟龙号”深潜更为庞大、复杂,意义更为重大的工程——“蛟龙探海”工程正在酝酿之中。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这一工程将对“十三五”及未来15年我国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监测与利用、深海技术装备发展、深海规则制定等进行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和实施,届时将全面推动我国深海活动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杨舒)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