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 发布时间:2017/6/7 13:11:30
选择字号:
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和防灾减灾救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总结“十二五”地震科技进展,交流典型经验,部署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工作,6月7日至8日,由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宣读了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并作题为《坚持创新发展 广泛凝聚力量 努力开创我国地震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技创新和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为做好新时期地震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报告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统领地震科技创新工作。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广泛凝聚部门、行业和社会乃至国际力量,向地球深部进军,向防震减灾发力,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努力实现地震科技创新重大突破,显著增强我国地震科技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地震工作服务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向着建成世界地震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报告回顾总结了我国地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从创新能力、支撑发展、国际对比、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地震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开放合作、充满活力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若干地震科技优势领域,并取得一批突破性研究成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丰富地震科技产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攻坚克难、具有一流水平的地震科技人才队伍,使我国地震科技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争取到2030年,我国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之列。

报告指出,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广泛凝聚力量,努力构建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一要强化地震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在认识地球、减轻灾害、与地球和谐相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二要深化地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地震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深化地震科研机构改革、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搭建共享共用的地震科技创新平台、全面落实国家科技创新和改革政策、切实转变地震科技创新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地震科技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地震科技创新布局。三要抓住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认真落实促进成果转化政策措施,加快防震减灾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优质高效的地震科技服务供给。四要弘扬创新精神,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攻坚克难、具有一流水平的地震科技人才队伍,着力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切实转变人才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大力推进地震科学普及,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巨大作用。

会上,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和平宣读《关于表彰地震科技创新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的通报》并介绍《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中科院等主办部门的4位相关负责人也在会上致辞。大会还特邀财政部有关人员解读国家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政策,并组织多位院士专家分别就地学最新进展、地震工程试验系统、断层亚失稳研究发展、“地下明灯”计划、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等作专题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军队、武警有关部门,联合主办部门,高校、研究院所、学会、协会、企业以及地震局科技委、全国地震系统的代表参加大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