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5/18 17:42:08
选择字号: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成立

 

5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协议成立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爱丁堡大学常务副校长Charlie Jeffery,英国驻中国大使馆苏格兰事务处首席秘书Martin McDermott出席,并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揭牌。

据悉,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临港科技创业中心建设国际低碳示范区的总体需求,落户临港的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将聚焦实现低碳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协调发展,关注碳金融、碳管理和循环经济等领域,致力于培养低碳产业领域的交叉性、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组织前瞻性、系统性的低碳产业高端培训,开展前沿性、创新性、应用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低碳技术研发与成果孵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低碳领域国家级科创示范基地,为推进临港地区乃至上海市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低碳科创中心贡献力量。

姜斯宪表示,上海交大一直致力于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做出贡献。近年来,上海交大与浦东新区开展了全面战略合作,在医疗卫生、未来媒体网络、数字电视、现代都市农业,以及近年来众人瞩目的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多个引领未来的领域深度共建,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临港是“十三五”时期上海加快区域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天,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落户临港,依托临港产业园区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生态资源、鲜明的产业特色以及灵活的政策机制,依托交大和爱丁堡等大学的学科优势,低碳学院必将探索出一条低碳智慧发展之路,树立起“全球低碳示范地标”的绿色旗帜。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低碳学院能够为浦东临港发展低碳产业,建设全国性的碳交易平台作出重要的贡献。

临港地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指出:临港地区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和八大低碳发展实践区之一。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落户临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对于临港地区未来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才集聚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都是具有辉煌历史和世界声誉的国际知名大学,依托双方在碳金融、能源研究、可持续发展技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必将把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打造成为集人才培养、高端培训、科技研发、成果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合作平台,为推进上海乃至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一定会成为上海乃至全球低碳领域的新旗帜、新地标。

查理·杰弗里(Charlie Jeffery)教授说:“作为全球性大学,爱丁堡大学有责任分辨出我们星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并研制出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我们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在碳捕获、碳存储及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的开拓性研究正是表明我们的决心和学术专长的一个例证。通过与中国伙伴合作建立这一低碳研究学院,传递了我们的理念,输送了我们的知识,实现我们‘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理念。”

据介绍,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的成立将汇聚最优资源,全方位培养低碳产业领域优秀人才。除与爱丁堡大学的交流,低碳学院正积极寻求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项目,逐步开展更多相关专业领域的双学位硕士项目、联合培养博士学位项目,并为学生提供短期交流交换和常规学期交流交换等互访机会,为学生搭建海外深造和文化体验的广泛平台。

为达到聚焦核心技术的研究目标,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将围绕低碳技术成立三个研究中心:碳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互联网+智慧能源研究中心、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所:碳金融与管理研究所、废弃物资源化研究所。

碳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包括三大研究方向:碳捕集技术、碳资源化利用和二氧化碳埋藏;互联网+智慧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分为:能源互连网与可再生能源、多能源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智能用电网络、储能工程等方向;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中心则以动力装备环保技术、智慧能源管理、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技术为重点研究方向开展研究。

碳金融与管理研究所则致力于特大城市碳收支检测平台建设,重点为碳减排的空间决策支持平台以及低碳优化路径等。废弃物资源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为基于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风机叶片的绿色资源化回收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将为具有专业资质的定点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现代化处理系统,以及控制与监测生产过程的污染物。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将以这三个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所为基地,围绕低碳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积极开展研究,汇聚中英及世界各地一流学者进行协同创新攻关,打造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低碳研究基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