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春礼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5/18 9:11:49
选择字号:
白春礼: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

 

 
中国科学家对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阿拉木图分中心实验技术人员开展有关仪器操作和实验分析测试等相关培训。资料图片
 

 

中非中心研究员与非方技术人员交流水稻种植。

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位于哈萨克斯坦休钦斯克的野外站。资料图片

在刚刚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高起点、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谋划和统筹推进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对科技创新提出重大需求,为国际科技合作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创新是支撑服务互联互通、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合作与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桥梁纽带,这对国际科技合作既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依靠互联互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非常迫切。深化拓展实质性科技合作,通过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研发、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加强对相关需要的认知和把握,研发适应本土化发展的专用适用技术,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方案,促进相关技术和产能合作。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在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方面我国有着长期持续的研究积累,特别是在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数据采集分析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研究其生态环境的规律特点,可以为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提出有效政策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
 
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是促进国家之间民心相通、友好合作的有效途径。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和网络,既扩大了我国科学家的国际视野、拓宽了研究领域,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巩固和深化了已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基础,为“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进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持续深化拓展科技合作,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
 
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立足“一带一路”合作,充分发挥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和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的基础,启动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方案》,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高水平、高层次科技合作网络和创新平台为抓手,构建常态化科技合作体制机制。2013年以来,中科院与塔吉克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合作共建了9个境外科教机构,构建了长效持续科技合作的机制。比如,与塔吉克斯坦等国共建的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重点开展现代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信息技术等研究;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重点开展气候变化、海洋科学、水下考古等研究。同时,在国内设立了5个“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研究中心”,利用中科院已有的科研机构和科技资源,为相关国家解决特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2016年,中科院与俄罗斯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发起举办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北京宣言》,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相关国家和地区科技合作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以协同合作创新、促进信息共享为重点,推动科技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中科院充分利用各类合作创新平台,与相关国家共同组织研究队伍,针对相关国家迫切科技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比如,筛选出适宜非洲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在肯尼亚推广种植后平均产量是当地常规品种的4倍—5倍;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试验种植的甜高粱,每亩增产40%以上。以斯里兰卡不明原因慢性肾病地区的安全饮用水需求为切入点,建立“人才培养+对外援助+科技合作+企业跟进”的新型合作模式,开展水处理和慢性肾病追因等方面合作研究,为斯里兰卡解决清洁水源和治疗不明原因慢性肾病等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
 
积极组织发起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共同应对区域和全球性挑战。近年来,中科院结合自身优势特点,以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的科技问题为重点,组织发起了若干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着力解决全球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重大科技挑战。比如,“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吸引了10多个国家30多个研究机构参与,从区域和全球尺度深入研究“一带一路”资源环境科学问题,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应对战略。2016年,又发起了“数字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计划,通过获取空天地综合数据资源,构建共建共享的地球大数据平台,为应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手段。
 
以加强人员互派互访、合作培养青年人才为桥梁纽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中科院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实施了国际人才计划,累计资助沿线国家和地区3000余人次科研人员和600余位研究生到中科院工作、学习和培训,科研人员互派互访每年已超过2万人次,一批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援外在相关国家和地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科院已成为我国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机构。
 
高起点、高水平推进科技合作,有力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以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围绕建设重大部署,制定科技合作战略规划。面向“一带一路”重大科技需求,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科技合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统筹指导和推动相关科技合作,积极推动设立科技合作种子基金,积极争取国际科技资源。
 
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化完善科技援外政策,选派一批一线科研人员和管理专家参与科技外交工作,畅通科技援外人员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涉外知识产权政策。充分发挥已有国际协同创新平台作用,积极推动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研发机构等加强合作,支持联合建设研发中心、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等。中科院将进一步发挥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加快推进海外科教机构建设,联合国内大学、企业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双边、多边科技战略合作,拓展强强合作网络,确保科技合作不断深化、取得实效。
 
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凝练实施一批科技合作重点任务。组织国内和相关国家研究力量,在生物医药、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灾害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大科学研究计划,积极参与制定相关规划和产业标准。中科院将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科技基础设施的优势特色,联合相关国家启动实施气候变化研究观测、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新发突发病原研究、清洁水技术、生物科技与产业、民族药物研发等一批国际合作计划,以科技创新的突破更有力地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人才交流和合作培养。进一步调整优化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各类研究基金和项目的开放力度,加强对“一带一路”相关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的倾斜支持,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和学生来华工作学习。中科院将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和院长奖学金的作用,开放各类研究平台和设施,每年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培养5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500名科研和管理人才,资助100名博士后人员和200名高级访问学者工作访问。
 
    (作者:白春礼 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