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静原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7/5/3 9:38:34
选择字号:
院地合作,让科技照进现实
中科院与江苏共建研发基地

 

 
图①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内的世界首个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预计将于2018年建成。
 
图② 中科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孵化的南京百川行远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正在演示操作一款由公司开发的3D创意打印笔产品。
 
图③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展出的高效传热微纳界面、仿生电子皮肤传感器等。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郭静原摄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科院不仅要在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上有所作为,也要延长创新链,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力军。”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曾如是说。去年一年,中国科学院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为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3831.4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68%。
 
近年来,中科院着力在院地合作的广度、深度上大做文章,推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平台,并与地方共建研发基地等,帮助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把手中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科技强省江苏采访,探寻“院地合作”的种子如何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立足优势 分工合作
 
一支画笔能够将你的“脑洞”开到多大?在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神笔马良”的故事在这里成为现实。由研究院孵化的南京百川行远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3D创意打印笔产品,可以做到画什么即出现什么。一眨眼的工夫,工作人员操作画笔在空气中描绘的一个圆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固体圈。
 
“研究院为产品提供光固化技术支撑,我们利用LED光线照射笔尖涌出的液体树脂,在0.1秒内瞬间立体固化,让创意不只停留在纸间。”公司董事长任刚告诉记者,这款产品已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周的“最受公众喜爱奖”,2016年销售额逾千万元。公司还深度打造以3D打印产品为核心的STEAM课程体系,现正在全教育渠道复制推广。
 
不仅如此,与风电、航空、气象、军事国防等领域应用密切相关的风场信息实时测量,未来也要靠激光雷达技术说了算。“譬如监测低风切变现象可能对飞机起飞和着陆阶段造成不利影响,是世界各国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军表示,激光雷达被认为是观测风切变最为成熟有效的技术。公司正在与相关部门洽谈,一旦成本符合要求,200多个国内机场将有望安装由其研发的激光雷达设备,保障航空飞行安全。
 
正是借力创新平台优势,顺应市场需求而生的好产品层出不穷。“高校院所的科研往往停留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原型上,它的成熟度与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都不高,而中小型企业大量缺乏成果、人才和技术服务,亟需一个中间环节,打通从院所到企业成果转化的通道。”上海光机所副所长、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卫标介绍,2012年上海光机所与南京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当时给研究院定下的两方面核心工作就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促进激光产业资源的集聚与发展”。
 
为此,上海光机所与激光研究院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前者定位于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和重大基础研究,持续输送原创性成果;后者承接这些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开展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与产业集聚。如此一来,原先多项难以转化或正在沉睡的科技成果得以被唤醒,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企业和产业资本也纷纷到来,先后培育和引进了30余家激光与光电领域的高科技公司,2016年孵化企业的销售总额达4亿元,研究院作为激光产业发展的“强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整合资源 规模发展
 
从建立平台到孵化企业,再到培育成熟的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人才和资源的简单堆积,科技成果转化还要找准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仍大量依赖进口,恰恰反映出我们在工程技术环节转移转化的能力还较为薄弱。”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唐玉国介绍,“从散落在桌面的几个元件到做成样机后实现规模化生产,研究所摸索出一套以医疗器械工程化技术研究为主导、知识产权为纽带、资本为辅助,多要素紧密结合的全产业链成果转化模式”。
 
这里有科技成果工程化主体平台——苏州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总额3亿元、旨在扶持科研人员的“苏州分享高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还成立了中科院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孵化联盟,提升医疗器械产品系统集成能力。
 
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医工结合”之路。“我们让医生参与到医疗器械的工程化过程中,从成果转化前端保证了最终产品的适用性,有效降低医疗器械产业化风险。”唐玉国介绍,苏州医工所已在长春、苏州、上海等地与6家医院进行全面对接交流,首轮征集了305个项目,涉及100个科室、137名医生,并已有多个项目顺利实现成果转移转化。
 
在苏北地区,凹凸棒石是一种可以被广泛运用到化工、建材、医药、环保等诸多领域的天然矿物材料,而具备占世界总量48%、国内总量74%的凹凸棒石矿产资源优势的盱眙县,该如何破除传统的粗放加工模式,开辟科技创新的“生财之道”?
 
2010年6月,中科院与盱眙县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中国科学院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这也是目前中科院设立的唯一一个县级研发中心。自建立之初,中心就采用“大平台”合作模式,先后引进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中心主任王爱勤介绍,盱眙县每年出资200万元设立开放课题,由研发中心主导研发方向,入驻单位根据企业需求来确定研究课题,资产所有权归各个单位,仪器设备等资源则实行相互开放。
 
研发中心于2015年成功破解凹凸棒石晶体解离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其从矿物材料到纳米材料的“华丽转身”,并助推盱眙县建成凹凸棒石黏土加工企业55家,生产产品50余种,形成了产业集群,当地的凹凸棒石产值也从2010年的不足4亿元,跃升至现在的20亿元。
 
开放共享 探索前沿
 
科技成果转化难,一批围绕前沿科技探索的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难上加难。譬如纳米技术研究和开发所需要投入和耗费的高额仪器设备、资金和人才等,就往往将一些中小型纳米企业的创新创业梦想拦在了门外。
 
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高技术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却迎刃而解。研究所先后投资建设了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和生化平台等3个纳米技术公共平台,并建成5500平方米的超净微纳米加工实验室,装备总投入1.2亿元,形成同时满足纳米技术科研和企业小批量生产的加工能力。“实施开放共享、高效运行,才能促进不同学科间相互交流、共同创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所长杨辉说。
 
目前,3个平台年均服务客户300余个,服务金额超过2亿元,培训人员达1.4万人次。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旭东指出,平台的对外开放,解决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课题组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的难题,有效改善了所在区域的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环境。一批纳米技术相关企业依托平台开发产品,逐渐实现成果转化、中试放大,最终落户苏州。截至2016年底,以苏州纳米所的平台为核心支撑,在周边聚集起约410家纳米技术应用企业,实现产值383亿元。
 
与此同时,世界首个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也预计于2018年在纳米所建成。“这个实验装置是在类似太空的全真空环境下的纳米器件研发平台,相当于把现有的加工设备统一搬到太空。”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丁孙安说,届时,实验站将实现材料制备、测试分析与微纳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为科研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开放平台。
 
开放共享才能互利共赢。如今,中科院与江苏省的院地合作发展遍地开花。仅南京、常州、扬州、泰州、苏州五大平台型产业化中心就集聚人才4800多人,转化科技成果近800项,为企业创造效益200多亿元;累计孵化企业294家,年销售收入约40亿元;累计建成公共服务平台50个,2016年服务企业1100余家。
 
“从‘十一五’初期的100多亿元到2016年的1100亿元,院地合作产出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有力增强了江苏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