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关注的是抑郁症。
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3亿多人正遭受抑郁症困扰。而在我国,由于大多数人对抑郁症认知不足并存在诸多误区,抑郁症就诊率不足10%。
青少年心理状况亟须关注
在抑郁症的各种发病群体中,抑郁症低龄化趋势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感到忧心。陆林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他介绍,《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中国10~24岁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自2005年至2015年间显著增加,接近全球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1.3%的患病率水平,其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
为何青少年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除了青少年正经历青春期发育,受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影响以外,陆林分析,从社会因素看,青少年要经历人生中多个重大抉择和转折,如中考、高考、参加工作等,面临诸多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情绪上的波动、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都较易诱发抑郁。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不完整包括父母缺失、离异、外出打工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增加。
而且,目前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偏低也直接增加了治疗难度和经济负担,影响了驱逐抑郁症这位“病魔”的难度。陆林介绍,多项针对中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3.7%~54.4%,其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3%~9.68%,城市地区低于农村或城郊地区。同样,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也不高。而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都曾经历过抑郁。
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受到制约
不仅是青少年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各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比例也比较高。同时,一些老年人,孕产期及遭受性侵、家暴的妇女,留守儿童,残疾人也属于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点人群。
在4月6日由国家卫计委主办、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协办的“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上,该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坦言,我国存在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少、服务能力弱的现状,这制约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长期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万人最多只有1.4名心理咨询与治疗师,远低于4.15名的世界平均值。王国强表示,一方面,可以参考其他国家心理健康专业人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相关专业,逐步形成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系统化培养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激励机制。
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缺乏良性发展的现状,王国强表示,要依托心理健康服务专家组和行业组织,建立行规行约和行业自律制度。同时加强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的规范管理,逐步提升心理咨询师的能力水平。
事实上,心理健康服务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要铺设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各级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依托工会等,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城乡基层要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王国强表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是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中坚力量,鼓励和引导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服务机构健康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其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心理咨询服务,并引导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
做好自我情绪照护很重要
“事实上,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生当中的某个阶段患上抑郁,要做好自我情绪的照护。”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表示,抑郁症可防可治,公众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感到压力、心情不好时,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杨甫德介绍,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可能由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等共同导致,其中压力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援引心理学上的一句话,“抑郁往往会袭击那些有压力、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这种压力是来自自身的压力”。人就像弹簧一样,要学会适应压力,这样才不会得抑郁症。
在我国,受传染观念的影响,有的人认为抑郁症是“想不开”“心眼小”,还有的患者对患病有耻辱感,抗拒服药等。在活动上,世卫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表示,抑郁症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可能患抑郁症,每个人也都能向患病的朋友、家人和邻居伸出援手。抑郁症是可治的,不能让抑郁症占上风,而要携手共同战胜这一隐藏的疾病。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上抑郁?对此,杨甫德介绍,情绪可以被分成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心情不好,感到不开心;第二个等级是郁闷,内心体验不好;第三个等级是抑郁状态,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第四等级是抑郁症”。他建议,公众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感到压力大、心情不好,哪怕是有原因的,都应该积极地去寻求帮助,尤其是专业帮助,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抑郁症,从而改善预后效果。“按照国际防治指南,即使是轻度的抑郁症患者也应该尽早接受正规治疗。”
(本报记者 金振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