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2月21日中午时分,北京鸡年的第一场雪姗姗来临。下雪尽管会造成交通拥堵、事故增多,但久不下雪的日子突然降雪还是让人兴奋,原因固然在于雪实在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情绪的刺激物。看着玉一样纯、银一样白,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亲吻久别的大地的雪,人们除了赏雪吟雪外,还会有多种有情有致的生活。
儿童的打雪仗、堆雪人是必然的,成人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则是醉人的。不过,这几年冬天下雪最让人动心的是,冬天终于有点像冬天的样子了。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有春夏秋冬。在什么季节就该有什么季节的样子,也该做什么季节的工作和干那个季节的活,正如春种秋收。
不过,北京的下雪也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和联系到全球变暖。北京和华北地区好几年没有下过痛痛快快的大雪是不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之一呢?这个事情在中国有争论,在全球也有争论。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信息称,2016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年,也成为我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第三暖年;我国气候总体上呈现出强降水增强、区域性干旱加重、台风增强、西北气候暖湿转型等特点。这个总结当然没有给出北京和北方少雪与全球变暖的关系,但是世界气象的数据给出了一些答案。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公报表明,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连续3年创新高。2016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高出0.83℃以上,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各国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其中,俄罗斯北部的鄂毕河河口和新地岛附近地区的气温比常年高出6℃至7℃;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等地的气温偏高3℃以上。海洋升温致使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海冰面积缩减严重。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超过4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警示线,甲烷浓度也飙升破纪录。
国际期刊《气候变化》上的一篇最新文章称,平均而言,2015年阿尔卑斯山的雪季开始时间比1970年晚了12天,并且提前26天结束。阿尔卑斯山的雪季全年减少38天,意味着从全球范围看,气候变化不仅正在融化着从美国犹他州到南美玻利维亚的滑雪斜坡,现在欧洲也成了另一个“受害者”,因为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气候变暖速度差不多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
该文的研究者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研究人员都毫不犹豫地认为,雪季和下雪减少以及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刷新全球年平均气温纪录,是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人类要对下雪减少负多少责任,这个事一直都还在吵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定,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有主要贡献。而最近,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主要科学家之一、约翰·贝茨博士则向英国《星期日邮报》出示证据,证明过去NOAA发表的一份报告依据的是误导性的、“未经证实的”数据,该报告称全世界气温升高的速度超出了科学家的预测,旨在最大可能地影响出席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世界领导人,包括巴拉克·奥巴马和戴维·卡梅伦。
科学的争论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显然也需要时间检验。但是,在中国和世界好些地方好几年没有看到大雪之时也应当看到,人类的行为确实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影响,减少这种影响,让气候回归自然之道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人们乐于看到的。冬天下大雪不仅烘托人们生活的情绪和产生别致的生活方式,更是潮涨汐落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且在总体上不仅有益于人类,也有益于生态自身。
冬天的大雪当然体现在大雪兆丰年。大雪不仅为土壤增添肥料(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还可以保暖土壤,积水利田(积雪层对越冬作物具有防冻保暖作用,春天雪融后水留在土壤里也为庄稼浇水),而且还能冻死害虫,有利农作物。尽管雪盖在土壤上起了保温作用,对钻到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但化雪会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使得土壤会变得异常寒冷,从而冻死害虫。
下雪了,不仅人欢歌笑语,就连大地万物和生态都欢畅扬眉。
《中国科学报》 (2017-02-2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