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琦
关于读不读博这件事,就像毕业要不要留在北上广,一年一年困扰着一批批新的年轻人。这不,最近科学网博主们又掀起了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说到底,如何做出一个正确的人生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所以才会被反复提及。
在这里,不想赘述读博与不读博之间的利与弊。那样的文章已经由你的导师、学长分享了无数,他们中有成功的,也有混得不怎样的。
可实际上,通过利弊分析得出最优解的方法至少对一部分年轻人来说未必有用。
即便存在他们认为的合理分析,比如涉及是否真的喜欢学术研究、个人的资质潜力以及就业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等等问题,然后,他们依样画葫芦,拿出一张白纸,中间一笔分割线,把读博或者不读博的优势和劣势写满整张纸,最后惊叹为什么自己还是做不了决定。
这才是问题所在。
一个复杂的选择之所以艰难,不是因为你无知、不够成熟、无法通盘考量,而是因为对你而言,每一个选项的得失都势均力敌。从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一个结论,人生的选择往往是没有最优解的。
所幸的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了。那么,接下来的方法,也许可以帮助到那些已经仔细做过理性分析,但依然不知道如何选择的人。
这种方法来自美国华裔哲学家张美露。她说:“选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我们看待艰难抉择的方式出错了。”因此,她所阐述的,与其说是一种选择的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认识“选择”这件事情的思维框架。
人们总是试图在选项之间作比较,可在她看来,在科学界中一切事物可被数字度量,在价值观的世界中却不能。无法做出选择的两个选项意味着它们根本不在一个价值维度,它们自一开始就无法比较。是人们错误地把本该属于价值观范畴的选择,统统用量化的方式打开了。
那么,如果人们抛弃优于、劣于、等于这样的思考方式会怎样?
扪心自问: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此,你需要一个绝对诚实的答案,尤其不能因为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对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进行道德评判。然后,选择一个与该答案最接近的选项。
记住,接下来的做法非常关键——彻底忘掉另一个选项,并且不断强化你所选择的那个选项的理由。这个过程也被称为“为自己创造理由”。
每个人的人生都好似一场蝴蝶效应,一个选择影响下一个选择,直到把人们带到不同的生活轨迹上。可谁也无法预料因为眼下这一个选择,人生最终会变成怎样。这时候,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没有对错,它的结局取决于你对待选择的态度。
如果你能为你的选择坚定地创造理由,会让你对自己所走的道路更自信,更有掌控感。是你支撑起了你的选择,是你决定了你的未来,是你成就了真正的自己,而不是那些给你建议的人,更不是那些社会上的与你毫不相干的人。
《中国科学报》 (2017-02-1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