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2/8 20:20:32
选择字号:
国家“863”计划计算机主题30年拾遗:跨越式发展与必然王国

计算30年座谈会

1986年,我国科技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发生在年初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另一件发生在年末11月,在王大珩等4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努力下,《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颁布。1986年的这次科技体制改革,使得根据项目指南“自底向上”的自由申报开始成为我国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重要模式。

在“863”计划计算机主题框架下,中国计算机事业(科研与产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30年。

根据中国国情选择发展之路

1986年,全世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持相当乐观的态度。在日本“五代机计划”的影响下,各国纷纷制订国家级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计划。在讨论我国的“863”计划时,与会专家也一致同意把智能计算机列为一个主题项目(即306主题)。

日本计算机专家渊一博领导下的日本“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研究所”(ICOT)1982年向世界公布了“第五代计算机系统”十年研究计划,决心“掀起一场人工智能和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革命”。这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针对新一代计算机系统的研究浪潮,引起美国与欧洲各国的急起直追。

“五代机计划”在当时影响深远。“知识工程”的奠基人费根鲍姆这样描述日本的“五代机计划”:他们(指渊一博和他遴选的40多位年龄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断言,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已趋于成熟,可以进行成体系的、有条理的研发,最终定能取得惊人的成果,而他们就是使其实现的人。

中国该怎么办?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说,当时全世界正处于“人工智能热”的高潮,日本“五代机”也好评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顺势而为走“五代机”的路,看起来顺理成章、无可非议。

但306专家组全体成员意识到,自己正肩负着一个神圣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家组辗转日本和美国访问权威专家,反复研究世情和国情,最终一致决定不走日本五代机的路。

“当时我们学习后的体会是,(五代机)许多关键技术尚处在探索和攻关阶段,离预定的最终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日本‘五代机’肯定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但可能难以按期完成原定的目标。‘863’-306应虚心学习他们的经验,但不宜、也不可能走‘五代机’道路。”汪成为回忆说,最终,专家组决心坚持“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原则,先从加强我国计算机的基础设施做起,集中人力和财力,尽快研制出自己的工作站、支撑软件、工具系统,优先突破中文信息处理的智能技术。

基于此,专家组拟定了《“863”-306的发展计划纲要》,并于1990年9月获得科技部通过。

中国计算发展的必然王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未评价说,作为国家战略高技术计划,“863”计划始终紧盯国际前沿,除了保证研发目标和研究内容的先进性之外,更为关注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型的可能性以及成本的可控性。

在他看来,“863”计划计算主题的道路选择符合中国计算事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战略高技术研发计划的中国特色,无论在课题设置还是在课题管理方面,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863’计划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最初制定的战略目标是跟踪日本第五代计算机,因此主题定名为‘智能计算机’。而在执行过程中专家组发现,日本的五代机主要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翻译。而同期美国的研发重点则是个人计算机、高速工作站、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李未回忆说,“这些都是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装备,是工业和各行业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先决条件。认识到这一层,专家组果断快速转向,把战略目标指向工作站、网络计算机甚至超级计算机。这一决策催生了曙光、浪潮系列的问世。”

李未介绍说,超级计算机一直是“863”支持的重要课题,不仅满足了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而且后期神威、天河系列的快速发展,更使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研究方面从跟踪发展快步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

“必然王国是通往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很难跳过。要避免走弯路,学习的作用至关重要。”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唐志敏曾于“十五”“863”计划期间担任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11主题)专家组成员。他认为:“学习是缩短必然王国的重要手段,而所谓的跨越式发展,本质上就是通过学习,缩短在必然王国中徘徊的时间。”

“十五”“863”计划期间,计算机主题名称从“智能计算机”变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整个“863”计划的宗旨也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转为“跨越式发展”。

唐志敏举例说,“十五”期间,11主题冒着巨大的风险启动了通用CPU芯片的研发工作。这项工作虽然很重要,但由于原先的工作基础不足,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开始时甚至连制定一个阶段性的研发目标都心里没底。“现在看来,这些工作基本上是补课性质的,如果说跨越的话,那也只是跨越了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但离跨进世界先进行列还差得很远。”

“但正是我们尊重必然王国,允许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才逐步积累了技术、培养了队伍,我国的设计水平才出现了大幅度的跨越。”唐志敏认为该项目通过学习完成了自我发展的跨越。“一开始我们的设计还是亦步亦趋的,但近年已经看到一些有别于国外产品的设计方案和产品,更别提国内学者在计算机系统类顶级会议中的不断突破了。”

“‘863’精神是一座丰碑”

“863”计划的30年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首期“863”计划从1986年到2000年,在信息技术领域设置了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代号为306。 首期“863”计划结束后,国家继续实行“863”计划,但周期从原来的15年变为了5年,因此后15年的“863”计划计算机主题名称各不相同。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困难时代,“863”计划为中国计算机技术和产业发展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他们(306主题专家组)面临的是‘信息技术飞快发展,同时智能技术的发展跌宕起伏,未来方向扑朔迷离,预测极其困难,国内各部门不同背景的科学家众说纷纭,意见很难统一,而国家的研发投入在当时又极其有限,难以支持很多前景不明的探索方向’这样的一个复杂困难局势。然而,这个集体能够通过客观的分析,综合国内外科学家的意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求制定出一个既实事求是、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战略。”作为“863”计划启动时的国家科委主管领导,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对306主题专家组赞誉有加:“专家组对于计算与通信(网络)、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机器翻译、大规模检索这些关键问题的技术发展方向有很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同时,有效的组织和高效的执行力,使306主题科技成果丰硕,大部分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和战斗力。”

一大批人才在“863”计划下不断涌现。“‘863’是一所大学校”,李未说,从这所大学校“毕业”后,自己曾当过“校长”,曾主持过重大专项的论证工作,“863”计划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和战略科学家”。

“可以断言,306主题为我国信息技术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使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少走了很多弯路。”朱丽兰说。她提出,“863”项目虽然取消了,但“863”事业和精神没有终点,要好好总结、继续发扬。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历任“十五”“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十二五”“863”计划先进计算技术主题专家组召集人。“屈指算来,我与‘863’有关联的日子几近25年,作为专家效力于‘863’事业15年,几乎每个成长阶段都留有‘863’的印记。”在他看来,“863”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其30年发展形成了我国科技事业一笔宝贵的财富,‘863’精神应该被凝练总结为一座丰碑。”梅宏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超级显微镜”,深度探索微观世界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