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麦苗儿嫩 可换羊儿肥 |
专家建议尽快选育“粮草兼用”小麦品种 |
|
■本报记者 刘晓倩
在我国北方,“夏秋多草而冬春缺草”的矛盾限制了草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冬小麦粮草兼用技术,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近日,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沈禹颖对记者说,冬季和早春的冬小麦,正是羊儿们的“免费午餐”。
羊儿缺草喂小麦?
作为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温带半干旱地区气温和降雨季节性变化明显,夏秋多草而冬春缺草,饲草资源分配格局存在明显季节性不均衡。
沈禹颖告诉记者,在畜牧生产中,饲草不足会导致家畜体重减轻,而冬春季的饲草供应对于反刍家畜尤为重要,特别是处于泌乳期的母畜,其能量需求是日常需求的2~3倍,蛋白质和能量供应短缺将降低母畜的繁殖能力及初乳生产。尽管我国主要采用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甜高粱、大麦及燕麦等来提供青绿饲草,作物秸秆仍然是家畜饲草的主要来源,存在品种及营养单一的问题。
如何在农区发展草牧业,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发展优质饲草?沈禹颖研究团队将目标锁定在冬小麦上。
据农业部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为3.38亿亩,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的生长特征为进入冬季后地上部分生长停滞,第二年三四月份地上部分重新返青,家畜可以在冬春季采食利用。”沈禹颖说。
2008年,该团队提出冬小麦粮草兼用技术。该技术是将营养期作物用于青绿饲草生产(放牧或刈割),待作物再生形成籽粒后收获籽粒的一种生产措施。其优势是可确保作物籽粒生产的稳定,同时获取额外家畜生产收益。
据介绍,这一措施已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以美国为例,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及堪萨斯州南部地区均有大面积的冬小麦粮草兼用。在阿根廷,小麦粮饲兼用的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28%。粮草兼用的主要麦类作物有冬小麦、大麦、燕麦和小黑麦等。
挑战传统可增收
然而,“粮草兼用”的观点一经提出,立刻遭到各路专家的质疑。“胡说!小麦割了还能长出来?”“绝对不可以。让家畜吃掉小麦幼苗会影响它的生长。”
农村放羊的孩子也常被家长叮嘱,“看住了羊,别进小麦地里糟蹋庄稼”。
农业部甚至颁布条例,严禁农民在田地里偷牧。
长期以来,我国的麦类作物生产以满足粮食需求为主要目的,实行粮草兼用不仅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挑战,而且是我国传统种植理念的革新。为了证明粮草兼用的可行性,团队在甘肃庆阳西峰、宁县等地,选取农民的冬小麦田地做试验。
研究证明,在冬小麦拔节前(高度约15到20厘米时),饲草的蛋白质、可消化能质含量较高而纤维含量较低,家畜这一阶段采食营养价值最高。麦类作物粮草兼用后进行科学的管理,作物仍可再生并形成籽粒,且籽粒生产受影响较小,甚至可出现籽粒增产。
庆阳草畜中心主任高宪儒表示,自己早年在羊场当场长时发现,羊吃了冬春季的小麦,母羊的保胎率高,羔羊生长的体况很好,体态圆润、毛色干净,增重也比较快。在保证小麦产量的前提下,每亩地可增收100元。
粮草兼用有讲究
通过对作物类型、播种时间、播种密度及水热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研究者发现,不同利用时期及利用强度下的饲草及籽粒产量差异较大。比如,在降水低于多年平均值388毫米的干旱年份,小麦最高减产14%;而在降水高于388毫米的年份,小麦可增产20%。
“如何调控麦类作物粮草兼用措施,实现饲草及籽粒生产综合效益最优化,是推广粮饲兼用措施的关键。”沈禹颖表示,目前,我国对小麦粮草兼用尚缺乏充足的科学认识,盲目利用不能确保籽粒生产。应尽快选育出适宜粮草兼用的作物品种,根据我国特定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农艺措施,同时借鉴国外麦类作物粮草兼用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我国本土的小作物粮饲兼用模式,以确保粮草兼用下的籽粒生产。
《中国科学报》 (2017-02-07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