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今天取得的成就,一定意义上是轮轨技术的成功。不过,随着北京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线路——北京市中低速磁浮交通示范线(S1线)年底开通在即,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制定的《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对“未来三年时速600 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试制成功”目标的提出,磁悬浮列车这一高铁范式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磁悬浮项目从未中断
“其实,我国在磁悬浮交通技术研究方面一直没有停歇。”中科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翟婉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事实上,科技部从“十五”到“十三五”一直持续立项支持磁悬浮技术研发,这其中包括“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磁悬浮列车重大专项等。
“科技部也在先进轨道交通领域专门部署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现阶段正由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牵头组织国内产学研相关单位联合攻关,研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目前项目实施近2年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难度很大,已到了核心技术自主化攻坚阶段。”翟婉明说,与此同时,由中车株洲机车公司牵头的最高时速200公里的中速磁浮列车的研制将促进我国中低速磁浮列车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推广。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则告诉记者,日本低温超导磁浮列车实现了时速603公里的载人试验和东京到名古屋(最终到大阪)运行线的开工建设,证实了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打造更高速度的轨道交通的可能性。“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磁浮列车技术,以独特的自悬浮、自导向和自稳定性能,已成为未来时速1000公里左右的地面超高速轨道交通的最佳模式。”
我国“超级高铁”亦有探索
徐飞还提到,受埃隆·马斯克倡导,采用真空管道的地面超高速轨道交通目前也备受关注。“西南交通大学在2014年创建了世界首个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实验系统,当时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IEEE旗舰刊物Spectrum称其为‘超级轨道’。”他认为,随着美国基于真空管道的超级铁路(Hyperloop)概念的提出和工程化研究,近声速的地面超高速轨道交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
对此,翟婉明表态称,尽管“超级高铁”早在上世纪就已被提出,但我国尚处于原理性试验探索阶段(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在内的研究)。“美国两家公司HTT和Hyperloop One的工作已开始进入到工程性试验环节,这种付诸于行动的实践值得赞赏。然而,要实现工程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其中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最关键的当然是长距离真空管道技术和超高速磁悬浮技术,需要一个一个突破。”翟婉明告诉记者,在追求技术创新与突破的进程中,一定要区分未来前瞻性技术和眼前实用性技术,平衡好长远发展和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他表示,载人交通工具容不得半点不严谨,应当理性判断其技术可行性、可靠性、成熟度以及现阶段技术差距,在对各个环节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及发展路线图,不能简单凭借基本原理而脱离实际地进行理想化定位。
“引发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和实验室研究成果,要工程化、商业化尚需时日,中间过程可能较长。”徐飞如是说。
《中国科学报》 (2017-12-28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