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2/25 19:21:38
选择字号:
2017我在现场:科普展馆,从邂逅到流连

 

对于科普展馆,如果你的印象还只停留在展品陈列上,那就out了。这一年来,在传统展现方式之外,不少科普展馆都在尝试更加新鲜的科普方式,比如借助更先进的体验技术,或者与艺术形式相结合。今年的科普展馆,少了些刻板严肃,多了些创新趣味,推出的一份份科普大餐,味道更足。

夜探博物馆

讲述人:本报记者张文静

本报记者张文静在台湾阳明山,在山腰处就有一个小型矿石标本展览馆。

“琥珀被称为时间胶囊,缅甸琥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白垩纪琥珀之一,它让我们感性地了解到一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生灵;泰国有万象之国的美称,大象在泰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象征着荣誉、神圣、尊贵、力量和优雅……”

今年8月8日,当夜幕低垂时,我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舞台上,一个名为《“一带一路”风情秀》的节目正在上演。这里是“2017博物馆之夜”的活动现场。

演出厅被家长和孩子挤得满满当当,有不少孩子没有座位,但即使站在过道里,他们也安安静静地盯着舞台上表演,眼睛眨也不眨。

为了采访报道,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我常来的地方,但趁夜而至,这还是第一次。没想到,夜晚中博物馆的科普大餐别有一番风味。

《“一带一路”风情秀》结束后,北京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员、科普达人杨毅带来了评书《麋鹿回家》,讲述麋鹿回到我国的艰难历程。评书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没想到竟获得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接着,北京自然博物馆讲解员刘宗与付琦合作编演的《雨燕:丝路归羽情》,更是吸引了全场小朋友的热情参与。

另一边,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里,也充满了来夜场参观的孩子。在古爬行动物展厅,讲解员为观众讲解着恐龙的秘密,在古哺乳动物展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问着关于哺乳动物进化的问题……

几年来,我做过不少关于科普的报道,也与很多专家探讨过科普的意义。在那一晚,从孩子们好奇的眼睛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体验原生态

讲述人:本报记者袁一雪

本报记者袁一雪(第二排右二)在中国古动物馆与王原馆长等人合影。

今年五月的一天,当站在中国古动物馆一面含有热河生物化石地层剖面前,我能直观地看到地球变迁留下的痕迹。它偏于一层展览厅的一隅,不起眼,但是“沉稳”的气质却让人无法忽略。

当时,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在略带介绍了旁边的恐龙骨架后,着重介绍了这块地层剖面:“这块地层剖面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于2005年采集的,采集地点就在辽宁省朝阳市大平房镇原家洼。”它在博物馆内的占地不大,却是馆内可以承受的最大重量了,运到北京也是颇费气力。要知道,原岩柱可是高达3米、宽2米,厚40厘米,总重达7吨。

这是热河生物群化石出土的地层剖面之一。在发现热河生物群的辽西地区,保存了不少精美且极具价值的化石,这些化石并不能都带回北京,而是在当地就建立了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把在当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含化石地层、地质构造一并展出。

在当地发现就在当地修建博物馆进行科普展览的并非只有这一地。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贺兰山的乌达地区,也正在筹划为距今3亿年的植物庞贝城化石建造一座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复原3亿年前的森林原貌。有着“中国龙城”之称的山东诸城,也依据当地的发掘情况建立了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

不仅是化石博物馆,当年汶川大地震后,当地也建立了汶川地震纪念馆,保存几处地震破坏的原生态现场,设立“汶川死难人民纪念碑”,珍藏与地震、赈灾有关的内容,是一部关于地震的“活辞典”。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科学普及不再以大城市向周边辐射的方式,而是以当地情况为主,建立各自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让地方资源成为科学教育的沃土,方才是科普长远之计。

“爆棚”的一天

讲述人: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苏青

苏青在馆校结合基地校签约授牌仪式上。

每年暑期都是中国科技馆参观的旺季,也是一年里我们最为忙碌的季节。8月12日是个星期六,正好轮到我带班,调任馆里刚三个月的我着实提心吊胆了一整天。

这天北京雷阵雨,开馆不到半小时,一层大厅就挤满了游客。有经验的值班主任提醒我,今天很可能要爆棚,得格外小心。果不其然,由于天气闷热,雨又下下停停,游客是多进少出,人越积越多。中午,我从顶层往下巡查,每个展厅都人山人海,越往下人越多,各层楼梯更是坐满了人,令人十分担忧。

我赶紧召集值班干部商量对策,要求一小时报告一次流量,增加保安及时疏导游客,嘱咐值班主任通知各个岗位,随时准备启动突发事件预案。自己则隔一段时间巡查一遍,看什么时候就应该停止售票,禁止游客再进入。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科普事业越来越重视,公众参观科技馆的热情日益高涨。2015年我馆单日参观最高量达49000多人,2016年飙升至51798人,2017年再创新高,竟达55866人。游客逐年猛增,欣喜之余,也让人忧心忡忡。中国科技馆展厅面积尽管多达四万多平米,但单日尤其是瞬时游客量一定要有个合理的限度,否则安全很难保证。

没想到,2017年参观量最大的一天就让我赶上了。好在有惊无险。不过至今思来,仍觉心惊肉跳。

年终手记

无限创意在科普

这几年,由于报道科普话题的关系,我去过不少博物馆、科技馆、标本馆。与过去比较,能明显感觉到这些科普场馆的展示内容和表现方式,已远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摆放展品的局面,多媒体的展现手法,甚至VR、AR的使用,让观众拥有更多层次的体验,而围绕展览主题的各种活动的举办,更是丰富了观众走近科学的方式。

在科普展馆,你能听到相声。从去年年初开始,国家动物博物馆就举办了科普脱口秀“硕毅说吧”,工作人员身穿大褂,讲起了相声,他们讲动物科学知识,也传播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理念。如今,“硕毅说吧”已经成为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品牌活动,每次举办都能吸引大量的观众。

在科普展馆,你能看到戏剧。北京自然博物馆脱口秀“博士有话说”的特别节目——“博物大咖秀之大话西游”就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张口就满嘴跑动物拉丁文学名的唐僧,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在科普展馆,你能亲身体验真实的科研过程。今年,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制作的“龙宫探宝”项目落地国内部分科技馆。戴上VR头盔,你就可以“登上”“科学”号科考船,在虚拟场景下开展深海生物和岩石取样、原位探测等科学活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两年,科普真真切切地成为一个热词。作为科普重地的科普展馆,也变身万花筒,用丰富的形式传递着科学的精彩。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未来,科普仍然大有可为。让科普这只翅膀真正硬起来,科普展馆重任在肩,也需要创意无限。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