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混”促“改”,激活课堂新生态 |
——扬州大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王之康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印出版了《混合学习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扬州大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成果被作为主要案例编入其中,而同时入编的高校,全国仅有5所。
在该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专家共同研究探索混合学习的潜力、师生关系以及教育机构本身特质对混合学习实践的影响等,并以入编高校的混合教学实践为支撑,提出了基于系统论思想构建的混合教学复杂系统框架和结构特征分析模型。
那么,什么是“混合式”教学?扬州大学的这一实践成果又何以在全国脱颖而出呢?
创新教学方式
谈到这一话题,要将时间拨回到2006年。
当时,扬州大学启动了一项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计划,并于2007年引进了“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正式开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而所谓“混合式”教学,主要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以恰当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形成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在这一认识方面,我们学校走在了前面。”扬州大学教务处处长张清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也必然要求更多地实施探究式、自主式、创新型的学习方式。于是,“混合式”教学便应运而生了。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较早地实现了“混合式”教学实践,其独创的“2+X1+X2”教学模式早已运用到全校的“大学英语”课教学中。
“在这一模式中,‘2’是指每周两节听说课,重点突出学生产出性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梁丁强介绍道,“X1”是指每两周一次网络学习课,主要是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X2”是指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每周不少于4小时,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英语水平、学习进度以及教师要求,上网进行讨论、单元测试等相关活动。
“相比以前,我觉得自己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作业完成得也比较及时。”扬州大学旅游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一学生赵艺焕说,“学生笔记也是在网上公开的,这样就可以相互借鉴,对于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
正是由于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并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在扬州大学,还有十几门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升了内涵,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探索深度融合
十年来,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扬州大学一直努力创造条件,前期以网络辅助教学层面上的混合为主,强调课程建设和利用的广度,吸引了大量师生使用,但让张清忧心的是,在中后期甚至现阶段,师生的应用兴趣反而有些下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辅助教学层面的混合过于浅表,吸引师生应用的黏性不大,课堂教学方式改善不明显。”张清说,另一方面则是政策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培训工作细致度也需提高,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支持还要更全面。
于是,从2015年起,扬州大学结合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从更新理念开始,开启了自创主题式的预约培训模式,着力解决教师开展混合教学的主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等问题,努力引导教师做深度融合的混合课程。
在这一年的春天,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学院副教授吴桂峰开始了他的深度融合探索。
“我们利用清华学堂在线的慕课课程资源,配合学校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在该平台上建设了自己的电路分析基础私播课课程,并开展了‘翻转课堂’实践探索。”吴桂峰说,目前已经完成了三轮(6个学期)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
吴桂峰的“翻转课堂”是一个面积约120平方米的专用教室,原有的高讲台被“削平”,四面墙壁配有四块黑板,五套便于讨论的六边形课桌取代了传统的固定桌椅,两台投影仪设备通过无线覆盖到每一名学生;四位老师参与试点教学,其中一个主讲、一个辅导、两个分担实践教学;同时采用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实施基于数据驱动的“混合式”教学,忠实地记录教学全过程。
对于吴桂峰的“翻转课堂”,如今正忙于求职的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大四学生张帅深有感触。
“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同学会的知识表达不出来,但我经过‘翻转课堂’三年的训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张帅说,这也让他在求职中占有很大的优势。
促进教育改革
伴随着“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其中一方的教师也必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课前准备方面,使用现代信息化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教师对多媒体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等,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梁丁强说,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这些技能还比较缺乏。
对此,扬州大学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包括结合新媒体开展的培训、沙龙等,传递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促进教学共享社区的形成。
“从2007年开始,学校一直都设有‘优秀网络课程奖’,用以鼓励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张清说。
张清还表示,扬州大学在改革试点中坚持鼓励教师砍掉线下课时,从简单的机械劳动中抽离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反馈更多创新型、个性化的问题。“这本身是一项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很多教学与科研的新想法可能都是在这样的碰撞中产生,这也是我们很多实践混合教学的老师一再坚持、改进的原因,教师和学生都会是最终的受益者”。
如今,扬州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仍在不断探索、调整当中,但在吴桂峰看来,科技归根结底是“工具”,其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才是最关键的,“希望探索和创新能够带动学习方式转变,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教学的深刻变革”。
《中国科学报》 (2017-12-19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