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2/11 14:59:54
选择字号:
上海交大-爱丁堡大学低碳科技创新论坛举行
跨国合作聚焦低碳科技,强强联合培养“低碳人才

 

科学网12月11日上海讯(记者黄辛)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带来的气候问题成为制约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以高校为代表的国际低碳科技合作将大大有益于人类社会应对这一共同挑战。由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承办的“上海交大-爱丁堡大学低碳科技创新论坛”今天开幕。此次低碳科技创新论坛,是上海交大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积极推进与爱丁堡大学双硕士学位项目合作的同时,为促进两校低碳领域研究合作而举办的盛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围绕先进能源材料、碳市场与碳金融、碳捕集储存与资源化利用、能源系统与技术、城市与未来这五个低碳热门议题展开讨论,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尝试展开科研合作,并通过校地合作通道,推动上海乃至全球低碳科技发展创新。

跨国科研合作,聚焦五大低碳议题

平均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与雾霾天气频发……气候问题正对全球的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困扰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研究表明,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能源相关部门产生,而人类目前所主要依赖的化石能源,在采集、处理、传输、应用等过程均伴随着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主,并伴随着其他一些有毒有害气体或颗粒物的排放。如,我们所熟悉的PM2.5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因其可入肺、不被人体代谢,成为人类健康的公敌。

因此,提倡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清洁能源开发与应用、提升低碳减排与废弃物利用技术成为决策者和科学家面前的共同目标。本次低碳科技创新论坛,就将围绕先进能源材料、碳市场与碳金融、碳捕集储存与资源化利用、能源系统与技术、城市与未来这五个低碳热门议题展开。

这些议题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与上海的产业规划、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什么样的能源系统工程既能保障能源安全又能减少排放和污染?如何基于碳市场和碳金融机制鼓励低碳技术应用或创新发展?二氧化碳如何捕集存储并资源化回收利用?超大型城市未来如何规划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如何实现低碳的交通出行,低碳建筑物规划、构造与拆旧再利用又如何实现?借由本次低碳科技创新论坛的召开,两校的科学家们将围绕相关研究领域、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展开深入交流,并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尝试展开科研方面的合作。

强强联合,创新培养“低碳人才”

承办本次论坛的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是上海交大与英国高校、上海交大与上海临港地区在校际合作、校地合作方面创新融合的成果,同时也是中国首家专门的低碳学院。

学院于2017年5月正式成立,现已与爱丁堡大学开展环境工程(低碳方向)双硕士学位培养项目。项目学制二年半,采用全日制英文教学,学生第一学年在交大低碳学院就读,通过选拔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将赴英学习,第三年回到交大完成硕士论文与毕业答辩后将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分别授予的硕士学位。据介绍,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今年9月已经顺利入学,本次论坛还将安排中英师生的初次会面与交流活动。

依托中英院校和上海临港地区在产业方面的背景优势,学院还积极推行了“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正式聘请低碳相关企业和政府单位的专家担任学院学生的产业导师,通过对学生提供职业指导、课题参与、企业参访、讲座论坛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职业发展经验、积累人际关系、提高就业竞争力等。

除目前已启动招生的低碳环境、低碳能源两个专业方向,未来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还将开设碳金融、碳管理、低碳城市等专业方向,以满足绿色低碳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

校地合作,落实产学研协同发展

上海市临港地区是提振上海制造业、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同时也是上海市的低碳实践区,正打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低碳制造”为特色的产业体系。

本次低碳科技创新论坛还将在上海临港地区召开专门的产业论坛,邀请低碳领域相关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以对接世界前沿科学研究、了解碳金融配置机制、充分感受临港地区产业政策优势 。

据悉,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明年将入驻临港地区办学,这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临港地区在产学研协同发展方面的合作将步入快速阶段。上海交大将发挥其人才优势、技术资源优势,结合临港地区的政策支持及统筹协调,建立创新技术孵化器,使成熟的低碳技术或服务可以在市场迅速推广,为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产业项目落地临港地区提供全方位的培育支持。临港地区目前聚集了上海电气、中船、三一重工、上汽集团、华仪电气、中航商发、科大讯飞、新松机器人、寒武纪芯片、立昌环保、梅萨德斯奔驰再制造等一大批一流企业,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提供了极佳的应用土壤。

专家表示,校地双方紧密合作,将有利于整合低碳产业链要素及资源,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临港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最终为推进上海乃至全球的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