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2/6 13:25:02
选择字号:
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聚焦“互联网人才培养和交流”
智能时代下互联网人才更紧缺

 

“近年来不谈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区块链,似乎连投资者都没有兴趣,我们今天在这里谈‘互联网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是不是OUT了?”

12月4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人才培养和交流”分论坛上致辞时用上述反问开场。他表示,在全球框架下探讨互联网人才问题就像观察“皮球从山坡上滚落”一样,在它有了新的方向和转折时,“我们能在把握趋势的同时,更好地预测转折点,并为此做好准备”。

全球竞争“更多了”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在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互联网人才发展报告2017》(下简称《报告》)指出,互联网快速发展赋予互联网人才以新的内涵:“所有以互联网为工作对象或载体、从事互联网领域相关工作或具有互联网相关技能的人都应视为互联网人才”。而互联网模式演进正引发人才供需新变革:互联网人才的全行业紧缺程度持续加剧,行业间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

该报告援引统计数据指出,在我国,BAT(即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中国移动等前八位的企业今年的互联网人才需求总量约为16.9万人,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人才供应前八位的高校只能提供1.49万人左右,需求量是供应量的近10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与美国如出一辙。

当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34亿,互联网全球渗透率达到46%。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提升着人类互联互通能力、带领全球走进数字经济的同时,也加剧了新一轮人才全球竞争。

对此,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执行官余承东表示:“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界限模糊的世界里,企业需要最好的人才来保持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认为,互联网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素质不均。

“我国互联网人才创新性、勤奋度相对较好,但在团队合作精神、英语水平、工作规范性等方面不如印度。”倪光南综合对比了中印两国互联网人才的优缺点后提出,中国95%人才属于实验发展和应用研究型,更偏重于工程技术研发,基础还很薄弱,这些差距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来弥补。

具体到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倪光南从八个方面提出了意见,这其中包括办学定位向应用型转变、培养方案向知识输出导向转变、学术编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培养过程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知识评价向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转变等。

培养与交流空间“更大了”

“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互联网人才的创新创业史。”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论坛上的致辞中指出,互联网是典型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型产业,加快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互联网人才,不仅是实现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下,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陈肇雄指出,以互联网为主要驱动力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兴起,网络演进升级、万物泛在互联、人机智能交互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工业互联网正在掀起新一轮融合创新发展大潮。

“要实现互联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企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陈肇雄说。

在此背景下,他对互联网人才培育提出四点建议: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优秀互联网企业家;聚焦技术演进新方向,加快培育高端互联网科技人才;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互联网技能型人才;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加快培育互联网国际化人才。

相比人才培育这种“造血”机制,吸引海外杰出人才的“输血”机制能够在短期内增加一国或某个企业的即战力。如何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尹浩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

田溯宁是我国第一批参与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海归”高端人才的代表。他认为,中国目前由于国家倡导双创、资本的介入,对留学人才归国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但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人才的多样化问题。

“硅谷的创新成就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其拥有多样化的人才,中国要吸引全世界各个方面的人才,需要创造一个多元的、包容性的文化。”田溯宁说,这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多想象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论坛上,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互联网新技术引领的数字经济将带给实体经济更大助力。但这也指向了一个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才培育还行不行得通?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与云计算不仅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展,更是互联网新创造、新应用。”怀进鹏表示,当我们讨论互联网人才的时候,不再仅是企业所需的人才,也是经济人才、社会人才,互联网人才培养也已不再拘泥于学校培养,而是更需要产学研共同合作、需要全球共同治理。

怀进鹏说,新技术的出现不但没有淡化互联网人才的交流与培养,相反,它给互联网人才培养和交流创造了更多想象空间。

他认为,互联网人才培养与交流需要认真探讨三个层面的问题: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人才的价值观和文化、以及基于上述方面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有效机制的建立。

“除了互联网,没有哪个领域、哪项技术可以从这样宏大的层面讨论问题。面向未来互联网人才培养与交流,就是面向创新、健康、可持续。”怀进鹏提出,要形成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发展、不断包容但更加健康、更加可持续的互联网文化,国际社会各界人士需要坚守“面对安全,应有共同的行为;面对发展,应有共同的倡导;面对能力建设,需要全社会——来自产业界、学术界、教育界以及国际组织共同交流,同时倡导自我学习、终身学习。”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