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重症医学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发展速度却很快。从一个很小的医学分支,发展到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重症医学体系,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目前,中国的重症医学无论是从业人数、床位数量,都应该是名列全球前茅。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重症医学的研究水平仍差距巨大,不仅科研工作开展缺乏普遍性,高质量的重症医学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12月2日,在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第309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马朋林表示,科研水平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重症医学发展的“短板”。
重症医学作为承担“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防治”这一繁重艰巨任务的主力军,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业内外人士所认可和重视,同时也赢得了同行及社会上更多的理解与尊重。无论是在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还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总能看到重症医学的“身影”。
目前,在重症医学领域,国内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学术组织,分别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 “三个学术组织都在积极地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相关业务培训等工作。”马朋林肯定了重症医学在临床一线和灾难医学救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未来重症医学该如何朝着纵深发展?
而这个问题,正是马朋林想通过中国危重病医学研究论坛这一平台来实现。“通过论坛,聚拢一大批国内重症医学的专业人员,大家充分沟通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携手前行,从而提升我国重症医学的研究水平,在国际重症研究舞台上有一定的话语权。”
记者注意到,此次论坛并未介绍过多在重症医学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每位报告者要么汇报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要么讲述即将开始的研究项目。针对这些还未最后正式发表的研究,论坛特地请到四位在国际重症医学领域期刊的主编,联合国内的重症医学顶级专家们,逐一对报告者的内容进行点评,指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报告者以及参会者均表示收获极大。
“通过论坛这一‘抓手’,吸引更多的青年医生加入到重症医学的队伍中,也能调动重症医学的医生和护士们能够对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马朋林认为,提升重症医学的研究水平,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作为学会主任委员的责任使然。
当然,重症医学的研究也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方面,一定要从全面入手,既包括脓毒症的处理、人文关怀、学科管理、患者远期预后等等,以最大程度提升重症医学手段的有效性,降低复杂疾病的病死率,从而让更多的重症患者受益。
“未来,我们将从学会的角度出发,立足国内的重症医学实际,制订相应的重症医学研究方案。同时,也会联合相关的基金会,对重症医学的某些方向进行更专注的研究”马朋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