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2/5 19:29:55
选择字号:
农科扶贫:千里情缘一线牵

药谷江村菊花谷  王方摄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粒大米的名片、一朵菊花的旅行、一颗红蒜的重生”。这说的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金牌学科的专家团队,分别和贵州省麻江县的3 个农业特色板块——锌硒米、菊花、红蒜接上了头。

从南京到麻江相距1600多公里,2012年,国家扶贫办、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明确南京农业大学定点扶贫贵州省麻江县,可谓“千里情缘一线牵”。现在,用科技为当地产业精准号脉,把拳头产品嫁接贫困村,南京农大为麻江农村新图景绘出一片色彩。

菊花谷的崭新绽放

种植一片花海,泡好一杯花茶,品尝一桌花宴,研究一副花药,观赏一台花赋,展现一室花韵。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了位于麻江县宣威镇药谷江村的菊花谷,姹紫嫣红的各式菊花蔚为壮观,新鲜出锅的菊花水饺独具味道,人们沉浸郊野花海,感叹自然之美。

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麻江县按照全域旅游、农文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全力构建集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民族)文化体验、乡野生活体验为一体的度假型乡村旅游模式。

药谷花海是当地生态旅游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菊花、美人蕉、向日葵等。其中菊花339亩,核心区以玻璃大棚和户外种植展示南京农大500余种精品菊花;拓展区采取公司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形式种植药用菊花和食用菊花;辐射区采取发动群众种植,公司统一收购形式种植药用菊花。

“前年我们种的大多是传统菊花,品种较少、观赏花期较短,发现效果并不好,于是去年启动升级改造,引进了南京农大的500余种菊花品种。”菊花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核心区种植观赏菊花、食用菊花、鲜切菊花等各类菊花已达120余万株。今年仅国庆黄金周就接待游客15万人。

作为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目前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南京农大拥有5000多份菊花资源、3000多个品种,依托这一优势资源,麻江县与南京农大共建麻江南农菊花研究中心,建立菊花产业深度研发、培育种苗、精深加工、销售合作关系。

而在贤昌镇高枧村,还拥有一片小花海。“高枧村青山环绕,又是清末状元夏同龢故里,能不能在梯田种花,发展旅游来带动贫困户脱贫呢?”去年在高枧村挂职第一书记时,南京农大教师施雪钢如此思考着怎么把学校的科研成果引到村里来。

在南京农大菊花课题组教授房伟民及其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施雪钢带领对菊花种植经验完全空白、平均年龄65岁的村民,用不到2 个月的时间,将42 个品种、第一批3 万多棵菊花全部种活。

“之前还怕种不出来,没想到,现在菊花地里干活的不少农民靠这脱了贫!”高枧村村支书夏平顺介绍,自2016 年4 月以来,20 多亩的菊花地,光卖花半年就收益了16 万元。去年深秋时节村里迎来了3 万多名游客,周边农户搞起了农家乐,一天能有3000 多元收入。

重振农特产品之光

麻江县贫困发生率高,当地百姓一直靠着“农”字生活。但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落后,传统发展模式陷入了困境。2012 年以来,南京农大农业发展规划专家深入调研,根据当地发展需求和特色产业,与县政府携手绘制出产业规划。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表示,除了为当地农业搭好脉、当好医生,学校要以产业帮扶为龙头,全产业链掘进,让扶贫更加精准有效。

“富硒大米现在市场上已比较普遍,但含锌的稻米却不多,同时含有锌和硒这两种元素的非常稀少。”南京农大水稻栽培团队教授李刚华针对麻江锌硒米说道,“但麻江这张‘名片’有些拿不出手:品种杂乱、规模小、栽培技术没跟上。品质下降、口感不佳,企业很少问津,只能自产自销。”

哪些品种、什么样的配套技术适合麻江?真正到地里试了才知道。2016年,李刚华将学校自主培育的8 个水稻品种拿到麻江,供农户品尝,并指导农民小范围试种。稻米品鉴会和生产技术培训后不久,他又从江苏、广东以及贵州本地引入了20 多个品种在锌硒矿带选地试种。

“第一步筛品种,第二步提技术,第三步促产业。”麻江县副县长甘泽波介绍,他们和教授达成共识,以品牌促产业,以加工企业为主导促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进而大面积带动生产,通过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稻米打通销售渠道,带动农民致富。

麻江红蒜过去是当地引以为豪的特色产业招牌,但近年来产量低、品质差,种植面积锐减,反而成了当地的“心头病”。2016年,南京农大设施蔬菜专家吴震实地考察后为红蒜产业开出了药方:“先分级播种,同时给蒜种提纯复壮、脱毒,搞一块示范基地,让农户们对比后看得见成效。”

麻江县农业局局长罗亨雄介绍,去年12月,农业局组织了3 位蔬菜站的技术骨干到吴教授的实验室学习红蒜组培技术,如今麻江红蒜组培实验室和冷库也正在整修建设,技术成熟后,县农业局将负责统一繁种、统一供种。

不仅如此,南京农大扶贫队伍还在提高产量、提升产值的同时,努力增加红蒜的附加值。学校邀请食品科技学院专家定制保鲜储运和品牌包装方案,根据周边地区饮食需求,进一步提取大蒜素,加工成保健食品推向市场。

相信不久之后,良种繁育+标准栽培+加工推广的“选繁推”一体化体系的建立,会为麻江红蒜产业的发展提档升级。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