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气象工作做得不好,内地也会受影响。”近日,在谈到新疆气象工作与内地的关联时,新疆阿克苏气象台台长、浙江省气象局援疆干部张先良说。
位于中国天气系统的上游,新疆在我国气象工作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在全球气象资料交汇中,新疆这一我国天气系统的“发源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计划的推进,对于新疆的气象研究,将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气象保障提供重要借鉴。
然而,深处祖国大西北的新疆气象研究,却在技术和人才方面遭遇了困境。
用技术保百姓安康
在阜康市气象局的工作人员的记忆中,2016年8月2号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当地有历史资料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爆发,“公路断路、上百颗大树被冲断”。
阜康市气象局局长陈自云在7月29日的一场小雨中,发现了阜康市白杨河的异常。“当时白杨河出现大约30秒米的洪水。”而在8月1日夜间,白杨河的洪水已经增加至230秒米左右,成为该河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暴雨洪水。
好在,气象部门的监测信息为当地政府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了一手数据,应急预警快速反应,一万多人被转移,灾害没有伤及百姓生命。对于当地的气象部门而言,这便是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
一场小雨便可能引发一场洪灾,这是新疆气象研究的特点,也是新疆气象工作的难点。
以阜康市为例,南北80公里的区域面积内,高差达到近4000米。再加上当地土壤难以存蓄降水的特点,“降水十几毫米就可能发生洪灾”,因而局地洪灾、泥石流灾害成了侵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惯犯”。
基于这样的地质特点,当地的气象工作,常常在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高空资料与温度、降水等地面数据收集分析运算后,还需要当地工作人员多年的经验积累作为辅助评判。
援疆干部带来新风貌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决定了气象系统的支持对于百姓生活、生产的作用无可替代。但繁重的基础气象探测任务,却在技术和资金紧缺的双重压力下推进得有些艰难。全国各地来的援疆干部和技术人才,给新疆的气象工作增加了一份新的动力。
“以前都是在纸上打印出一天要做的工作,一项一项地核对,效率很低。”上海市气象局援疆干部、新疆喀什地区气象局副调研员余耀兴指着今年6月才正式投入使用的“喀什地区气象局业务一体化平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在依据平台,每天在不同时段该做什么工作,工作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2014年9月从东部沿海城市上海到西北边陲喀什的余耀兴,很快就发现在上海气象系统已经普遍应用的电子业务平台,在喀什仍未获应用。于是,他利用一次会上海休假的机会,向上海市气象局汇报了支持喀什气象局建设电子业务平台的想法。
余耀兴的想法得到了上海市气象局的支持,上海市气象局出资40万在喀什建成了这一业务平台。沟通、协调、为当地气象服务谋得外埠支持,这是援疆干部、人才在这片广袤土地发挥光和热的缩影。
捆绑式发展助力弯道超车
“最近有个比较好的项目,杭州市的气象局联合浙江大学共同出资金和技术,为阿克苏开发数字模式预报平台。”阿克苏气象局局长、浙江省气象局援疆干部张先良介绍说。
阿克苏气象台台长罗昂反映,数字模式预报平台的使用效果很好。“它集合了各种数字模式预报,自动生成各种图形,比较直观,可以缩短看图时间,提高预报分析的效率和水平。”
在预报平台的建设中,阿克苏获得了浙江气象台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同时支持。据张先良介绍,这得益于各地对新疆捆绑式发展的支持模式。他告诉记者,浙江从2012年就确定了对阿克苏的对口支持方案,“浙江杭州对口支持阿克苏的阿克苏市,宁波对口支援库伯……”
自2011年至今,浙江共有160到170人次前往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交流支援,这其中包括援疆干部,更多的是业务骨干等技术人才。说是支援,但张先良更强调是“交流”,他眼中的援疆工作者都是加强新疆与内地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15年到16年,阿克苏组织了两次县气象局业务骨干到浙江对口市、县气象局交流、学习。”张先良说,“浙江好的业务平台可以引进到阿克苏来,我们也会把新疆良好的精神风貌带到浙江去。”